文化專欄【郭老論美】環境美學的殿堂...

【郭老論美】環境美學的殿堂或靈堂

Date:

走出畫室,放眼天地,藝術不該只存在象牙塔內,它應該在山海自然中孕育,它也應在都會城鎮中成長。我們時刻身處的大環境美感氛圍,就是催生今日藝術層級高低的憑藉。

 

換言之,一個國家的文化位階高或低,造就了人民生活素質的良窳,而庶民美感的雅或俗就反應了民族文明的優劣。以下無妨舉出幾個建築設計為例說明:

圖2:路思義教堂由四個拋物曲面構成。(圖/取自網路)

東海大學的路思義教堂(1.2),興建已歷62年,貝聿銘與陳其寬合作設計,由四個拋物曲面構成。造型簡潔,內斂舒暢,優美的弧形傳達高尚典雅的氣質,不僅是台灣國際級的建築殿堂,也是我心目中台灣美學至高的標竿。

圖3:台北市和平東路「台師大美術館」,採用192個三角形組合,施工出奇困難。(圖/取自網路)
圖4:「台師大美術館」外觀多稜犄角造型,曾引起居民對視覺美感的爭議。(圖/取自網路)

位於台北和平東路「台師大美術館」(圖3.4),於2023正式啟用。陳聖中建築師採用192個三角形組合,施工出奇困難,內裝預算亦高達一億元。因外觀的多稜犄角造型,在該寧靜文教區稍嫌突兀,期間曾引起居民對視覺美感的爭議。

就舉一個我激賞的多角型建築設計案例:日本埼玉縣「角川武藏野博物館」(圖5.6),由隈研吾設計,2022年完成。建築外觀採用二萬片花崗岩敷佈,極富雄偉的個性化。內部一座高達8M由二萬本圖書構成的「書架劇場」,極具企業精神以及視覺震撼。

圖5:日本埼玉縣「角川武藏野博物館」,由隈研吾設計。(圖/取自網路)
圖6:「角川武藏野博物館」內部一座高達8M由二萬本圖書構成的「書架劇場」。(圖/取自網路)

再說近日躍上新聞的台北車站「福祿壽台灣市博會海味市集」(圖7.8)活動,展示場所與攤位視覺設計之構想、內容、配色、造型,引起諸多怪異聯想,甚至被譏諷為「靈堂風」,對於生活美學與庶民審美,確實是一大考驗。

圖7:台北車站「福祿壽台灣市博會海味市集」活動,展示場所設計之構想、內容、配色、造型,引起諸多怪異聯想。(圖/取自網路)
圖8:台北車站「福祿壽台灣市博會海味市集」活動,被譏諷為「靈堂風」。(圖/取自網路)

再就聯想到前幾年網路票選全台9個最醜吉祥物(圖9)看了如上國內外的設計案,相形之下本人不禁為此「創意水準」扼腕汗顏。到底本地業界該如何提升設計水準,美化視覺環境,建立全民生活品味?這可是文化立國的百年大業啊!

圖9:前幾年網路票選全台9個最醜吉祥物。(圖/取自網路)

平心而論,此一北車的「特殊風格」市集設計,先獲得許多尖酸評語,才會引起更廣泛的「幽默」矚目和庶民自發性美感審思。這未嘗不是一次「美力覺醒」的契機!

冀望媒體超越嘻笑的譁眾取寵心態,呼籲各界從美育紮根到學術討論,導正本地現今的不當視覺污染與流俗。將深刻成熟的美學風格,好好發掘,大力扶植,讓台灣文藝的亮麗果實發光在世界文化舞台之上。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郭少宗
郭少宗
1975國立藝專美術科畢業,受教於廖繼春、楊三郎、洪瑞麟、李仲生等名師並深受影響。他愛山愛水,創作用色大膽筆觸奔放,將台灣山川之美,以其火山噴發般的獨特風格,形塑得大氣滂薄。 郭少宗曾執教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公共藝術系六年,並於2014 應邀北京大學百年講堂專題演講。 對藝術創作的熱情,自年少以來數十年如一日,曾舉辦46次個展並參與超過60次畫會聯展,足跡遍及臺灣、日本、韓國、中國、港澳、美國、奧地利、德國、法國、薩爾瓦多等地。他的創作是在傳統之外不斷嘗試多樣性突破,而建立自己的風格。譬如追隨廖繼春的腳步,色彩繽紛豐美;崇拜梵谷及莫內,亦醉心於印象派,但落筆則偏重野獸派及表現主義,這正是他熱情澎湃、狂狷不羈的真性情。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