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台灣民俗【郭老論美】從黑見真~梵谷...

【郭老論美】從黑見真~梵谷低調美學隱含人生密碼

Date:

每當我仔細品味一幅梵谷早期厚重黝暗的油畫,便有如掘墓出土了一件稀世珍寶一般,滲透出濃濃的腐朽味。

「吃馬鈴薯的人(食薯者)」(圖一,1885年)梵谷流落窮鄉僻壤努能鎮時期所畫。畫面是一群家人圍坐晚餐,一盞油燈照映出每個人臉上的憂愁,臉龐烏黑,衣著粗陋,無疑地這是畫家真實生活與個性的投射。

眾所周知,梵谷一生遭遇坎坷,因而畫筆下推己及人,胸中懷抱著悲天憫人的慈悲心。繪畫主題經常是質樸的基層人群或是平凡的事物,所以畫家以粗拙筆觸刻畫真實人性,宣揚藝術的真與善。

其獨特的表現手法採取「壓抑」「低調」「素樸」的原則,畫中服裝、燈光、道具,甚至臉上表情也是內斂的,有如一齣暗黑的悲劇,演繹一段悲苦家庭之日常。

(圖二):梵谷作品「牛車」。(圖/取自網路)

再看梵谷同時期之作「牛車」(圖二),畫幅中厚重的色彩, 充滿沉甸的張力,以及強烈的死亡氣息,令我凝視注目,無比震撼 。

一群社會底層的窮苦人家,掙扎在簡陋的日常餐飲;一條乾瘦枯竭瀕臨衰亡的老牛,掙扎在笨重牛車(命運)以及不祥烏鴉(死亡)的輪盤之中,無法掙脫,任重道遠。這二畫賦予深沉的主題和強悍的表達技法,令我折服,欽佩不已。

藝術之理想原則:「真善美」是普世價值,千百年顛撲不破。然而,美術史總是破舊立新,勇往直前。約於20世紀初,傳統審美觀的真理被殘酷戰爭扭曲,善良被邪惡人性侵蝕,唯美被醜陋世態摧毀。於是,在大時代悲愴氛圍中,梵谷將生平坎坷遭遇,化成筆端沉重色調以及濃烈情愫。

無庸置疑「牛車」與「食薯者」二畫,共通的「黝黑、粗獷、沉重、質樸、率直、深刻」等本質,大膽地質疑傳統「真善美」鐵則,破天荒地開拓出「挖偽&揭惡&現醜」的表現主義大道,顛覆了傳統藝術之「高貴」和「虛偽」的假面具。

大師走險路,另闢蹊徑,必然艱苦卓絕;而美術史就因此為梵谷立起大旗,標示著:後印象派巨擘與表現主義先鋒。增添人類文明光輝的一頁。

總之,從一幀畫面可窺見藝術作品的靈魂,此「食薯者」與「牛車」二畫皆蘊含著宗教的情操。

梵谷像是畫中的老牛,面對宿命,挑戰極限;也像是屋中的孤燈,照亮弱者人群,發揮微弱的人性光芒。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郭少宗
郭少宗
1975國立藝專美術科畢業,受教於廖繼春、楊三郎、洪瑞麟、李仲生等名師並深受影響。他愛山愛水,創作用色大膽筆觸奔放,將台灣山川之美,以其火山噴發般的獨特風格,形塑得大氣滂薄。 郭少宗曾執教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公共藝術系六年,並於2014 應邀北京大學百年講堂專題演講。 對藝術創作的熱情,自年少以來數十年如一日,曾舉辦46次個展並參與超過60次畫會聯展,足跡遍及臺灣、日本、韓國、中國、港澳、美國、奧地利、德國、法國、薩爾瓦多等地。他的創作是在傳統之外不斷嘗試多樣性突破,而建立自己的風格。譬如追隨廖繼春的腳步,色彩繽紛豐美;崇拜梵谷及莫內,亦醉心於印象派,但落筆則偏重野獸派及表現主義,這正是他熱情澎湃、狂狷不羈的真性情。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