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台灣民俗【郭老論美】台陽美展喚醒台...

【郭老論美】台陽美展喚醒台日近百年的情誼

Date:

目前於李梅樹紀念館推出的「春色無邊」特展,是紀念台陽美協成立九十週年,以戰前曾參與台陽展的「第一代台陽人」為中心,廣邀其現存台陽作品,或是各家代表作,齊聚一堂,盛大展出。

其中引起矚目的除了陳澄波、李梅樹、廖繼春、楊三郎等前輩已逝大家名作之外,特別向日籍藝術家屬(戰後皆返日)跨海借展:立石鐵臣的「日輪」油畫、山田東洋的「風景」、鮫島台器的「鬧春」雕塑,三位對台有特殊感情的作品無不具備著濃厚的「台灣情」。

鮫島台器1941參展雕塑「漁夫 」。(圖/取自網路)

這些許多佈滿「時代感」作品,將近九十年後,正安靜地陳列於三峽展覽館,發出幽微的藝術召喚,跨越綿長的時間空間,傳遞真誠的人之本性:那就是對美的追求,對泥土的真愛。

鮫島台器(原名鮫島盛清)的故事,輾轉動人,足堪流傳。他1895生於日本鹿兒島(~1962 故非灣生者),年少隨家人遷居台灣,成長於基隆,經訓練後任職總督府鐵道部的火車駕駛員。自幼甚喜藝術,自學雕塑就入選藝展,進而返日投拜大師北村西望門下,1932年起便連三次入選日本「帝國美展」,以及「新文展」,獲得各界好評。

鮫島台器 1935雕塑「鼠」。(圖/取自網路)

戰後日本人士被遣返,返日後鮫島思念台灣,不忘藝術創作,為要繼承已故台籍恩師黃土水的熱愛台灣鄉土心志,便將本名「盛清」改名「台器」,特意以台入名,冀望開創大器,可見其人真性情一面。

鮫島先生受戰爭波及和時代更迭影響,遺失大部分雕塑作品,中年後逐漸被台日兩地藝術界遺忘,半世紀來,幾乎淹沒在遙隔兩地的時光之塵中。

此回經李梅樹基金會力邀,由立石鐵臣公子光夫先生,借展1938年油畫;同時由鮫島台器公子幸夫先生借得家存唯一一件1939年作「兔子」雕塑,實屬不易,引起矚目。這些年逾半百的藝術精品,在三峽祖師廟旁的紀念館重聚一堂,時光變遷,物是人非,而藝術的友誼長存不滅,榮光永垂亙古。

5月25日下午,一場名為「談台陽美協史料及在台日人畫家」的講座,同時邀來立石光夫和鮫島幸夫,二位年邁的「灣生」二代,恭臨盛會。屆時濃郁的懷舊氛圍,醇厚的藝術芬芳,尤其是昔人故去,後世子孫與桃李子弟,惺惺相惜,緬懷追憶,那種溫馨的場面,必定是兩國友誼盛事,兩地藝壇佳話。

難得此一經典級重要畫展,在三峽李梅樹紀念館的展期到6月10日。歡迎國人親自參觀體會,大開眼界,受益無窮。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郭少宗
郭少宗
1975國立藝專美術科畢業,受教於廖繼春、楊三郎、洪瑞麟、李仲生等名師並深受影響。他愛山愛水,創作用色大膽筆觸奔放,將台灣山川之美,以其火山噴發般的獨特風格,形塑得大氣滂薄。 郭少宗曾執教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公共藝術系六年,並於2014 應邀北京大學百年講堂專題演講。 對藝術創作的熱情,自年少以來數十年如一日,曾舉辦46次個展並參與超過60次畫會聯展,足跡遍及臺灣、日本、韓國、中國、港澳、美國、奧地利、德國、法國、薩爾瓦多等地。他的創作是在傳統之外不斷嘗試多樣性突破,而建立自己的風格。譬如追隨廖繼春的腳步,色彩繽紛豐美;崇拜梵谷及莫內,亦醉心於印象派,但落筆則偏重野獸派及表現主義,這正是他熱情澎湃、狂狷不羈的真性情。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