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除了貪婪、詐騙之島的惡名外,近日又增添了「美盲」的病例。
苗栗的龍騰斷橋被整治、修護成不堪的面貌(詳見新聞)。雖然台灣保存921地震紀念館,也正視野柳女王頭石柱終將斷裂的命運,這座百年斷裂磚製橋柱,卻逃不過被一雙無知的手和無品的眼,「修理」得面目全非。
如今輿論檢討,當局彌補,掀起喧騰一時的地方小波瀾。風平浪靜後,勿忘還需翻書審閱,思考美之為美的道理。
剝除唯美表象 透過「無」進入美的至善
《物哀》是一種超高的美學層次,一但剝除唯美表象,直視對象內核,便豁然發現萬事萬物原本就存在著無欲無為的價值觀,甚至於透過「無」,直達事物本質,進入美的至善。
網路摘錄:美學上的「靜觀」代表著一種「無所為而為」的觀賞。康德曾說過美感是「無關心的滿足」(disinterested satisfaction),是一種沒有目的性、自由的、直覺的審美,也就是一種萬物皆自得的觀照,你並不去追求報酬或實用性,最終全然的投身在美的事物中,因此忘我而充實。
我始終堅信凡事秉持靜觀自然心態,透視其變,是當代人最佳的平復心理方法,也是以藝術修身養性的方便之門。
本人自詡為:「虔誠又務實的美學工作者」。雖早屆退休之年,對於美學,小至個人創作思考,大凡環境(及於烏克蘭)藝術的關注,腦力激盪之餘,尚有搖筆之力,便博引簡論,提出個人見解。我並不計其文的影響力和實踐性與否,存屬專業良知,求好心切也。
道法自然 一切美感回溯空無臻境
日前一貼文,申論龍騰斷橋之修護加固事件,力伸「道法自然」,倡議讓時間之神統領死生之鑰,讓一切美感回溯空無臻境。
然而,就美學研究專業領域,如何處理此一珍貴而棘手課題,讓美承續,讓美昇華,這可是義不容辭的擔當啊!
話說本人有關「公共藝術–環境藝術的故事」,得拉回十七年前。2006年拜訪北京奧運組委會,並與中央美院交流,次年我便受邀任教於中央美院公共藝術系,展開除了設計、評審、著作之外,更具意義的教學工作。
2008年春季,我的公共藝術設計實務課程第二年,便嘗試更大膽與活潑的教學方式,啟迪新生。2008年北京正進入瘋狂的大建設階段,二座新興場館:鳥巢體育場與水立方水運館,是萬眾矚目的焦點。因其斥資巨大、造型怪異、外籍建築師等因素而遭議論紛紛。
我便以此事件,開題練習用創新、顛覆、KUSO的手法,來重新設計此二建築,大膽突破,訓練創意,養成一種獨立思考,甚至逆向思考的「幽默美學」。
當然上課期間過程十分複雜,學生們苦惱不已,但挫折中趣味橫生。細節且表過不提,就直接看看設計成果。
簡述如下:
第一組作品標題:「覆巢」– 將如鳥巢一樣的建築物傾斜,模型用柳條編織的鳥巢翻覆,倒出幾顆鳥蛋,有些破殼流出蛋黃蛋白,有些鳥去殼空,不知所措。其計畫書設計理念寫得十分有趣,發揮當年難得的初生之犢幽默感。
第二組作品標題:「冰塊融化了!」– 將外觀如冰塊的建築,添加幾條裂縫,從中流出幾條水道,流淌到周邊的綠草地,聚成水塘。模型在玻璃構築的立方體上方,製造裂縫,用融化的蠟油,自然流下,凝固而成。當年,3D數位繪圖未興盛,我堅持要求學生動手做實體模型,起頭困難,到後來創意迸發,其樂融融。這二組作品成績頗高,獲得眾師長肯定,想必對設計學生,一生受用。
實題虛做 天馬行空的虛擬顛覆訓練
公共藝術設計學程,可分實題實作以及虛題虛作,本人提倡的「實題虛做」,以此二重大的國家工程加以虛擬的顛覆訓練,放手盡量天馬行空的爆肝燒腦,才可加強學生們對當代重要議題的參與感和責任心。前文提到的「務實的美感工作者」,即是此意。
回到本文,龍騰斷橋加固案木已成舟,接著又是一樁政治與藝術的攻防混戰。但此一涉人因素問題,與本人毫無關係,更無興趣瞭解和討論,與我自有一層絕緣體存在。
本人思索反芻,以野人獻曝的分享心態,提出三個方案,既是另類啟迪,也是自我完成:
A.用玻璃磚填充橋面斷處,必要時可加細長支柱。材料可行性低,施工難度高。
B.夜晚時刻,用雷射光雕投射在斷橋實體,勾勒出百年前的原始面貌,由視覺引導想像,進入元宇宙的虛擬幻想。這方案,即使實體終遭毀壞,新科技可使其恍生猶存。
C.在區域內某廣場,設置一座「玻璃仿製斷橋形狀」(縮小版)的實體玻璃雕塑。這有如古蹟被大自然回收後,化身為一則透明神話,一座美神塑像。
基於美學教育立場,訓練自由想像,獨立思考。其創造發明的樂趣,大大超越了實際的官僚體制、預算掣肘、施工難題。
就命題而設計,就設計而藝術,就讓一腔熱血在鄉土之上,在天地之間,振翅翱翔,這才是獨善其身而後兼善天下之道。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