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郭老論梵谷】英雄所見略同...

【郭老論梵谷】英雄所見略同~共賞雙「梵/范」名畫

Date:

 

本人偶像又是媒體寵愛有加的梵谷,其生平稀少的水彩畫「麥堆」於2021年拍賣價逾新台幣十億元,又創拍賣天價紀錄。本人欣賞讚嘆之餘,正巧與故宮博物院的鎮館國寶范寬的「 谿山行旅圖」,前後翻閱評比。現將這二位東西方精神偶像之二畫,並列欣賞,仔細品味,不難發現如下極大的相似處:

圖一:荷蘭 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90)1888 水彩畫「麥堆」。

一、迎面而來的「巨碑」主題(草堆/巖山),造型巨量,線條紮實,大有先聲奪人之勢。其左右的小座(草堆/側峰)陪襯,異曲同工;梵谷畫中農舍呈現溫暖色系,吸睛搶眼,范寬之佛寺廟宇掩映叢林,亦顯二畫家精神入世與出世價值觀之差異。

二、梵谷畫中有三位農人,辛勤農事;范寬畫中有三人(二牽伕與一行腳僧),各奔全程;一旁雞隻與驢子延伸的象徵意義不同。

三、前景的表現,因二位畫家本性不同而各異其趣:梵谷的歇斯底里躁鬱傾向,導致雜石上下亂置,雜草以紊亂數筆帶過;而范寬的個性「心胸寬厚」,將下端巨巖以果斷勁挺線條,一絲不苟,勾勒而成。

圖二:宋朝范寬(950~1031)水墨畫「谿山行旅圖」。

四、二位大師各以線條(渦旋/披蔴)以及點狀(並列/雨點)而馳名,不論梵谷之隨性抑或范寬之工整,二畫中的千點與萬線之軌跡,震懾人心,迤邐至今。

五、二畫最大差異在天空的表現:梵谷的未來世界,脫離不了人世間,湛藍色調引人注目,曲折線條擾人耳目;那麼范寬的天空虛無飄渺而顯空泛,這意境無疑是中國文人追求的寧靜仙境,祥和天地了。

藝術作品之人文價值跨越時空,在我心中激起無窮的美感,拜讀二畫之餘,引起我無限的遐思。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郭少宗
郭少宗
1975國立藝專美術科畢業,受教於廖繼春、楊三郎、洪瑞麟、李仲生等名師並深受影響。他愛山愛水,創作用色大膽筆觸奔放,將台灣山川之美,以其火山噴發般的獨特風格,形塑得大氣滂薄。 郭少宗曾執教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公共藝術系六年,並於2014 應邀北京大學百年講堂專題演講。 對藝術創作的熱情,自年少以來數十年如一日,曾舉辦46次個展並參與超過60次畫會聯展,足跡遍及臺灣、日本、韓國、中國、港澳、美國、奧地利、德國、法國、薩爾瓦多等地。他的創作是在傳統之外不斷嘗試多樣性突破,而建立自己的風格。譬如追隨廖繼春的腳步,色彩繽紛豐美;崇拜梵谷及莫內,亦醉心於印象派,但落筆則偏重野獸派及表現主義,這正是他熱情澎湃、狂狷不羈的真性情。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