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台灣民俗【郭老詩畫交響】無何有之鄉...

【郭老詩畫交響】無何有之鄉之六

Date:

畫作說明:油畫 50F=116.5x91cm 郭少宗2015

[ 熱情的冰雹 ]

 

從死寂中灑下一場血雨

無預警地狂喜

昨夜淒風割心,惡夢不醒

今晨陽光滿盈,隔世酩酊

而,那陰影霸凌晨光不得顯現

沉默是一記悶棍

對抗著無邊無際的妄念

 

靖節先生從籬笆菊叢抬頭

五條柳枝競相垂憐

易安居士的墳塚覆蓋梧桐枯葉

掀不起暮氣沉沉的詩頁

天邊彩虹正在醞釀,能量短缺

詩人們中途變節改行

超前  捨棄任何不實的控訴

之間  掙扎於混沌和懵懂

落後  失意的魂魄重新投胎

如果缺席是上天的意志,那麼

擁抱便是拒絕謙虛的唯一

 

 [ 詩畫賞析]

文學評論家葉維廉曾說:「詩思的跳接,名物的誤接,蒙太奇鏡頭的運用,形成超現實主義開闊的,想像的美學空間。」依據此說,便不難理解第一段的唐突敘述的可能性,思慮有感之餘,更能截獲龐大的訊息量。因而,詩人經過一夜的惆悵苦思,直到天明,依舊被妄念綁架,不得脫身。

畢竟是讀詩,收納意象,回到詩詞的領域,繼續涵詠,推敲詩句。陶淵明的柳樹與李清照的梧桐葉,都是詩詞的象徵,以柔弱的柳枝和可題詩的枯葉,具體描繪著詩人的生活體驗,概括了文人情懷的雋永。

接著心理糾結,歷經一番捨棄、掙扎、擁抱,一種優柔寡斷的曖昧情愫,讓全詩充滿惆悵綿長,恨無絕期,留下許多懷念與想像的空間。

抽象畫的藍色系,不折不扣是寒涼人生的背景,只要觀者放飛思緒,大膽假設,將畫面的形形色色投進心中;反之亦然,先將觀者自身投入紛雜的「形色漩渦」之中,那麼,再請試試擺脫主觀理智思辨,大膽地膨脹你的感性聯想,一幕幕活潑生動的意象之海,便會將你吞噬,貫穿整體,激活血脈。

抽象畫在無形中已激化,也就是發揮了心靈向上提升的洗滌作用,就算已經得意忘形,潛移默化。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郭少宗
郭少宗
1975國立藝專美術科畢業,受教於廖繼春、楊三郎、洪瑞麟、李仲生等名師並深受影響。他愛山愛水,創作用色大膽筆觸奔放,將台灣山川之美,以其火山噴發般的獨特風格,形塑得大氣滂薄。 郭少宗曾執教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公共藝術系六年,並於2014 應邀北京大學百年講堂專題演講。 對藝術創作的熱情,自年少以來數十年如一日,曾舉辦46次個展並參與超過60次畫會聯展,足跡遍及臺灣、日本、韓國、中國、港澳、美國、奧地利、德國、法國、薩爾瓦多等地。他的創作是在傳統之外不斷嘗試多樣性突破,而建立自己的風格。譬如追隨廖繼春的腳步,色彩繽紛豐美;崇拜梵谷及莫內,亦醉心於印象派,但落筆則偏重野獸派及表現主義,這正是他熱情澎湃、狂狷不羈的真性情。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