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台灣民俗【郭老詩畫交響】無何有之鄉...

【郭老詩畫交響】無何有之鄉之二  

Date:

畫作說明:油畫 50F=116.5x91cm 郭少宗2015

[ 傻瓜樂園 ]

 

凡是痛楚必然蒼白過

凡是蒼白必然青春過

凡是青春必然懊惱過

凡是懊惱必然頹廢過

凡是頹廢必然宿醉過

 

眼球在地平線掙扎,爆漿

視網膜驚呼血液的甘醇,赧顏

掌紋彼此交談命運的遊戲,假哭

右心房排斥肺動脈,酣睡

腎上腺掀起心電圖的津波,獨飲

肛門咧口狂笑,嗑藥

毛髮築成潰堤的防線,雜交

向神聖的劣根性致敬,虛無萬歲!

 

此刻萬物噤聲,齊聲讚美死亡

眾神拋棄尊嚴,羽翅終遭融化

紛紛墜落在我深深淺淺的憂傷

緩緩地蒸騰,之後昇華成為

那一輪被命運操弄的烈日

 

[ 詩畫賞析 ]

此詩詞如果與音樂相較,約可比擬流行歌曲之「Rap」,大量對仗的字句,緊湊密集的節拍,光怪陸離的意象,叛逆的氣質與囂張的語調,充沛的張力可謂「超現實」的後現代精神,與當代潮流契合,無縫接軌。

第二段從人體器官下筆,彷彿手執解剖刀一般,狠狠地支解人性,置於顯微鏡下,放大細察人性的污穢陰暗面。猛力錘擊的文字,不斷驚悚的意象,無非批判生命之荒謬,實旨否定現實之壓力。

詩詞的表現力道,與抽象畫的「火山主義」相得益彰,正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見證;只不過,這詩畫與唐朝王維的美學觀,相距甚遠,截然不同。無妨,現代人便該試圖理解當代藝術,大膽嘗試接受多重宇宙的審美衝擊。

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杜.庫寧(Willem de Kooning 1904-1997)作品的線條是其形式革新的主要要件:因為風格的形成來自其對主觀情感「意志的執行」;畫面中無法分辨、未定義的空間,是他所強調的「非環境氛圍」;可大方容許不斷修改的「再畫過程」。至於畫的未完成性,則是杜.庫寧對「形態變化」的一種思考過程。

由此相較此抽象畫,線條果斷,猛力塗抹,佈滿無具體造型的張狂感,力道逾強,逾在色彩極度「不和諧」的衝擊之下,產生強烈張力,真可謂火山主義之「忿怒」情愫之最。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郭少宗
郭少宗
1975國立藝專美術科畢業,受教於廖繼春、楊三郎、洪瑞麟、李仲生等名師並深受影響。他愛山愛水,創作用色大膽筆觸奔放,將台灣山川之美,以其火山噴發般的獨特風格,形塑得大氣滂薄。 郭少宗曾執教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公共藝術系六年,並於2014 應邀北京大學百年講堂專題演講。 對藝術創作的熱情,自年少以來數十年如一日,曾舉辦46次個展並參與超過60次畫會聯展,足跡遍及臺灣、日本、韓國、中國、港澳、美國、奧地利、德國、法國、薩爾瓦多等地。他的創作是在傳統之外不斷嘗試多樣性突破,而建立自己的風格。譬如追隨廖繼春的腳步,色彩繽紛豐美;崇拜梵谷及莫內,亦醉心於印象派,但落筆則偏重野獸派及表現主義,這正是他熱情澎湃、狂狷不羈的真性情。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