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台灣民俗【郭老詩畫交響】無何有之鄉...

【郭老詩畫交響】無何有之鄉之九

Date:

畫作說明:油畫 50F=116.5x91cm 郭少宗2015

[ 先融化. 再甦醒 ]

 

白底綠黴之下有隔夜的懸念

飄過了游移的眼神便觸礁

河對岸的高壓電是五線譜

是被隕石擊中音符的流星雨

是優柔寡斷的休止符

是莫札特最後一章的無字天書

 

等待五百年詛咒有效到期了

肯定是核武導彈發射的第一擊

無伴奏大提琴,無厘頭的指揮棒

浪人背著夕陽,終宵低吟

拭去晨曦露珠,換得一世英名的訕笑

酒杯掀起滔天巨浪

傳說人工彩虹過重而崩垮

情人橋蓄意篡位

 

喜劇凌辱了世界末日新聞

那美麗的天與海的盟誓

淚水如流水般東去

建構在音樂家暴戾的手勢中

醜化在藝術家執著的怒髮間

 

[ 詩畫賞析]

從一段神馳恍惚的獨白開始,詩文帶入一趟虛無縹緲的心靈旅途,即使卸下理智和情緒,詩的魔力牢牢攫住你我的情緒。

依據捷克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的詩論:「創作的任務不是單純描述個人或世界的任何一方,而是透過感受或體驗,把握人和世界之間的整體關連。」因而里爾克對19世紀末的歐洲頹廢派文學有深厚的影響:里爾克開發了一種新的抒情語言,將個人置入群體之中,凸顯其孤獨、迷失、矛盾與終究的回歸。

那麼這詩起手式的孤獨自白,無疑地是「頹廢派」的論調,有狂思的妄念,也有消極的宣告,詩歌寫作根本就是「無字天書」的虛無,價值枉然。

既然孤獨無以排除,總會過渡到矛盾與絕望的困境。第二段的迷惑、困頓狀態,簡直是失心瘋一般的夢囈,在音樂與酒精的失序旋律之中,陶醉而酣睡,執迷且不悟。頹廢是一種美學,宣告理性的衰敗,預示了當代多元價值的最大值,開展新時代無厘頭的誕生。

抽象畫象徵著心智成長的艱辛過程,詩人奮力從沮喪情緒中注入能量,融化冷酷,自我救贖,力圖確立中心思想……「頹廢主義」,正是奔向陽光,投向溫暖的懷抱。

是的,我們可在畫中飽滿的暖色系懷抱中,獲得滿滿的祝福,妥妥的期待。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郭少宗
郭少宗
1975國立藝專美術科畢業,受教於廖繼春、楊三郎、洪瑞麟、李仲生等名師並深受影響。他愛山愛水,創作用色大膽筆觸奔放,將台灣山川之美,以其火山噴發般的獨特風格,形塑得大氣滂薄。 郭少宗曾執教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公共藝術系六年,並於2014 應邀北京大學百年講堂專題演講。 對藝術創作的熱情,自年少以來數十年如一日,曾舉辦46次個展並參與超過60次畫會聯展,足跡遍及臺灣、日本、韓國、中國、港澳、美國、奧地利、德國、法國、薩爾瓦多等地。他的創作是在傳統之外不斷嘗試多樣性突破,而建立自己的風格。譬如追隨廖繼春的腳步,色彩繽紛豐美;崇拜梵谷及莫內,亦醉心於印象派,但落筆則偏重野獸派及表現主義,這正是他熱情澎湃、狂狷不羈的真性情。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