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蜈蚣先生家住西街,辦公室座落東街,每天早上蜈蚣先生神清氣爽地挾著公事包出門到辦公室工作,傍晚又哼著歌兒回家,日子從沒覺得有什麼不順暢。有天早上,門口來了一位小朋友瞪著大眼睛,疑惑地對蜈蚣說:「蜈蚣叔叔,您有那麼多腳腳,請問每天出門時都從哪隻腳腳開始走的呀?」蜈蚣先生一愣,心裡嘀咕著:「對呀,我是從哪隻腳開始邁出去的呢?」那天早上,他嘗試了千百次,一次也沒走出去,因為每次都拐了腳而摔倒。
文 / 洪萬隆 (中山大學退休教授)
這個寓言告訴我們:行為一旦成為慣性,就接近「直覺」,即使「不知其所以然,也能知其然」,真要認真追求「其所以然」,反而會不知其所以從矣。不知您是否有如下的經驗,天天開車走同樣向東的路上班,有天家人交待上班前先往西去辦件事,出門一恍神仍然開車向東上路,走了一半才發覺怎麼走到上班的東向道路了呢?這又是一種慣性(習慣)使然。習慣,從自然行為中養成;習慣,不用思考,自然而然就這麼做,要改變並不容易。
第一次到東京搭地鐵,下了東京火車站,走出車站的途中,擦肩接踵人群中老是迎面撞到人,開始時覺得日本人怎麼走路的,後來才發覺是自己錯了,因為東京人走路靠左行,而我則靠右走。哈,又是習慣「誤人」。
行為學家研究指出,人的每天行為中大約有95%都是習慣性的,只有5%是屬於非習慣性,可見「習慣」對吾人生活處事有絕大的影響力。習慣是生活上持續性、一貫性的行為,因此,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甚至宰制了我們,影響著吾人工作的效率,甚至左右了我們的成敗。
吾人行為是人與環境調和適應的問題,人與環境重複地發生作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成為固定的行為模式──習慣。大學裡上課沒有固定座位,但上幾次課後會發現,什麼人坐什麼位置好像是排定的,很少改變,並非有意為之,只是習慣使然。
當環境改變之後,人的習慣卻不會立即改變,仍然以舊的行為模式對應新環境,於是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就會感覺對新環境的不適應,生理上、心理上便會有不適感。
習慣與人性一直非常貼近,違反人性的行為容易受排斥,反之,順著人性的行為便容易培養成習慣。然而並非所有的人性(慾望)都是正面的、高貴的,如果放任行為隨著人的原始慾望傾向而成習慣,便易「耳習於所聞,則喜諛而惡直;目習於所見,則喜柔而惡剛;心習於所是,則喜從而惡違。」現代行為學者發現,人的所有行為不是追求快樂就是逃避痛苦,因此,要如何培養符合社會共識的良好行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運用快樂和痛苦兩種力量,把快樂套在想要的行為,而把痛苦加在不想要的行為上(獎、懲是最常用的手段)。而且學者也發現,一種行為重複三週以上就會形成習慣,重複三個月以上就形成穩定的習慣。
習慣的力量是驚人的,習慣常常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功與否。亞里斯多德說:「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複,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更進一步闡述:「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天天從新聞報導看到爾虞我詐,你威脅利誘的齷齪新聞,從中並衍生出「官言官語」,令人洩氣。因此,幾個月來夫子一直勤作筆記,一些老「官」常談,令人嗤鼻的噁心的辭句,都記下來了,預備哪一期寫出來跟親朋好友「共賞」。可惜,一直找不到理論支撐,所以幾個月來久久不能成文。希望到來的時間裡,能找到支撐的論述,我將成文與君共賞。
下次談!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