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詩寫台灣】燒盡生命愛福爾...

【詩寫台灣】燒盡生命愛福爾摩沙的馬偕

Date:

遠從加大來台灣,喜傳福音淡水邊;
行醫宣教設學校,燒盡生命愛台灣。——〈馬偕〉

四百年來,來台灣最知名、最受台灣人尊敬感念的西洋人,是來自加拿大的牧師馬偕。2022年是馬偕來台150週年。

馬偕漢名偕叡理,1844年出生,是父母從蘇格蘭移民的加拿大人,從小就想做「到普天下去傳福音」的基督教宣教師,嚮往到遙遠的中國。

馬偕曾任小學教師,1870年神學院畢業,自願成為加拿大長老教會第一位派往海外到中國的宣教師。

1871年10月,他從加拿大東部牛津小鎮,穿過北美洲大陸到西岸舊金山,坐汽船遠渡太平洋經日本橫濱到香港,看過汕頭,然後從廈門坐帆船橫渡台灣海峽到福爾摩沙台灣,12月29日在打狗港(高雄)登陸。

馬偕說他不是預先計劃,而是一條看不見的線把他牽引到遙遠的福爾摩沙。

這時的台灣北部淡水、雞籠,南部安平、打狗,剛依天津條約在1858年對外開港通商。南部已有1859年來的西班牙天主教道明會神父郭德剛,1865、1867年來的英國長老教會馬雅各、李庥牧師在傳教,有十幾個禮拜堂。

1872年元旦,馬偕到阿里港(今屏東里港)拜訪李庥,向漢人老師學會福佬語(台語)八聲,努力學福佬語。知道台灣北部尚無人宣教,就從打狗坐船,在北淡水滬尾登岸,喜歡淡水環境與遠方山嶺的美麗,決定在此定居。

馬偕在淡水,融入在地人的生活,以在地語言傳教,一方面培養在地人當宣教師,廣設禮拜堂;一方面以隨地教學方式,教育信徒西方醫學和自然科學知識。

馬偕讀神學院時也受醫學訓練,1872年6月就在租宿處開診所。1879年創立「滬尾偕醫館」,是台灣北部第一所西醫院。

淡水滬尾偕醫館。圖/呂佳憲,呂自揚提供
淡水滬尾偕醫館。圖/呂佳憲,呂自揚提供

馬偕行旅傳教,走到那裡都帶著瘧疾藥和拔牙鉗子。最著名的醫療是拔牙,師生一個小時可為民眾拔100顆牙,自1873年至1894年,共拔21000多顆牙。深受信任。

馬偕(右)和學生替民眾拔牙。圖/呂自揚攝自馬偕紀念館
馬偕(右)和學生替民眾拔牙。圖/呂自揚攝自馬偕紀念館

1882年,馬偕以家鄉牛津郡募款,創立大型磚瓦建築的牛津學堂,中文譯名「理學堂大書院」。1884年設台灣第一間「女學堂」,從事女子教育,創先在台灣北部推動現代化西式教育和醫療。

馬偕留著長鬍鬚,人們稱他「黑鬚番」。1878年娶信徒張聰明,落地生根。張聰明和生父母與養母,皆寫有誓約書同意結婚。生有一子二女,1901年病逝埋骨淡水。

馬偕與張聰明結婚誓約書。圖/呂自揚攝自馬偕紀念館
馬偕與張聰明結婚誓約書。圖/呂自揚攝自馬偕紀念館

馬偕在北台灣傳教,跋山涉水,足跡遍及大甲溪以北的福佬、客家鄉鎮,平埔部落和生番界,東至花蓮。曾遭遇許多困難,也曾得瘧疾。1884年清法戰爭,七所禮拜堂被拆毀,仍堅忍不畏。

宣教29年,南至苗栗,東到宜蘭,共創立60間禮拜堂,並設診所,也有平埔番禮拜堂,與馬雅各分在南北台灣傳教行醫著名。

馬偕也研究觀察台灣的歷史、地理、種族、民情風俗和動植物,記載在1896年出版的《From Far Formosa來自遙遠的福爾摩沙》。(書名也譯為《福爾摩沙紀事》《台灣遙寄》)。

他在書中說:「我心戀慕遙遠的福爾摩沙,島上有我所付出的青春歲月,她是我生命所關注的對象。我喜歡仰望那高聳的山巔,俯視島嶼的深谷,和遠望兇猛的海洋。我愛那些黝黑皮膚的人群,無論是漢人、平埔族或是高山原住民。」

「滬尾偕醫館」1912年遷到台北市,改名為「馬偕紀念醫院」,現在也有馬偕醫學院和兒童醫院,淡水、新竹、台東也有馬偕紀念醫院,

1965年,理學堂大書院原址設淡水工商專科學校,1999年改名為私立真理大學。真理大學是第一所設立台灣文學系的大學,並設有台灣文學牛津獎。

2016年,真理大學把理學堂大書院作校史館,把馬偕1875年所建牆柱皆白色,又稱小白宮的故居,整理做馬偕紀念館。

馬偕在加拿大祖國,被尊為海外宣教的拓荒英雄。

淡水人感恩紀念馬偕,馬偕紀念醫院外,維護古屋「滬尾偕醫館」並取街名「馬偕街」。馬偕街口和淡水港邊馬偕1872年登岸處,都立有馬偕銅像。

參觀馬偕紀念館馬偕像,左起:錢鴻鈞、呂自揚。圖/呂自揚提供
參觀馬偕紀念館馬偕像,左起:錢鴻鈞、呂自揚。圖/呂自揚提供

馬偕抱著「寧願燒盡,不願朽壞」的奉獻拓荒精神,在北台灣傳教,並用心行醫設學校,從事現代化西式教育和醫療,尊重人權、女權,對台灣的影響深遠,曾獲頒神學博士。

馬偕一生的黃金歲月,都奉獻在遙遠的福爾摩沙台灣,是真正熱愛台灣,認同台灣,以台灣人自居,把福爾摩沙美麗島當故鄉的第一位西洋白種人,是台灣人最感念尊敬的西洋人。


2022年3月,我應真理大學台文系錢鴻鈞教授之邀,前往簡報〈高雄平埔族的前世今生〉,順便參觀馬偕紀念館,有感於馬偕的熱愛台灣,作〈馬偕〉詩:

遠從加大來台灣,喜傳福音淡水邊;
行醫宣教設學校,燒盡生命愛台灣。

桃園馬偕紀念碑,刻「寧願燒盡,不願朽壞」。圖/謝佩勳攝影,呂自揚提供。
桃園馬偕紀念碑,刻「寧願燒盡,不願朽壞」。圖/謝佩勳攝影,呂自揚提供

附記:

一、馬偕兒子偕叡廉,1914年創辦淡水中學,今淡江中學。馬偕一家三代,都成為台灣人,馬偕墓園在淡江中學校園。

二、南台灣的英國長老教會牧師馬雅各、李庥,在山區木柵、左鎮平埔部落也有禮拜堂,1866年在旗津建醫館。1885、1887年在台南創立中學校和女學,今之長榮高中和女中。後來南北基督教長老教會合會,創立長榮大學。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呂自揚
呂自揚
高雄月世界田寮人,台南師範,高雄師院。河畔出版社主編。1979編著「歷代詩詞名句析賞探源」,被抄襲盜印數百萬冊。 2014著《打狗阿猴林道乾》,論證明代海盜林道乾未到台灣,屏東阿猴社遷自岡山搭加里揚社,推翻四百年歷史訛傳。 《詩寫台灣》以現代四句小詩,廣寫歷史與名山民俗花鳥之美,為四百年台灣寫詩立傳。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