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亞洲特別是西亞出現了兩大經濟倡議: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BRI)和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IMEC)。這些舉措代表了全球大國之間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爭奪影響力和經濟主導地位的戰略競爭。穆罕默德·茲瑞克Mohamad Zreik發表在最新一期《地緣政治》(The Geopolitics) 的<相互競爭的全球經濟措施:兩條路線的故事>( Competing Global Economic Initiatives: A Tale of Two Routes) 分析其未來的走向。
「一帶一路」倡議已有 150 個國家積極參與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古代絲路的現代復興。該倡議旨在透過廣泛的基礎設施投資,包括港口、公路、鐵路和工業區,將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連接起來。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可以追溯到西元前2世紀,是連接中國和歐洲、途經中亞和中東的貿易路線網。 「一帶一路」有望成為人類史上最大的基礎設施項目,中國將投資數十億美元促進全球貿易和經濟整合。
相較之下,美國在去年的G20峰會上宣布的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似乎是為對抗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而倉促採取的回應。與精心策劃且地理上穩定的「一帶一路」倡議不同,美國的倡議缺乏連貫的地理和戰略基礎。這項宣布是突然的,沒有與擬涉及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充分協商。這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包容性形成鮮明對比,正如 2019 年北京「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所展示的那樣,「一帶一路」倡議已有 150 個國家積極參與。
IMEC似乎更關注地緣政治對抗而不是經濟合作
「一帶一路」倡議的基礎是經濟合作、和平共處和解決衝突的原則。中國在促進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和解方面發揮的作用凸顯了其消除可能阻礙該倡議進展的政治障礙的承諾。透過促進對話和優先發展經濟,中國尋求為所有參與國創造雙贏的局面。
另一方面,IMEC似乎更關注地緣政治對抗而不是經濟合作。美國重啟了由美國、印度、日本和澳洲參與的四國對話,作為對抗中國影響力的戰略制衡。此外,美國還培育了一個名為「2I 2U」的新聯盟,由印度、以色列、阿聯酋和美國組成。這項聯盟凸顯了印度-海法路線固有的地緣政治策略,旨在制衡中國在該地區崛起的力量。
「一帶一路」的成功在於其重點是經濟整合和發展
然而,IMEC 的實用性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該航線始於印度,穿越阿拉伯海到達杜拜,然後經陸路到達沙烏地阿拉伯和約旦,最終到達以色列海法港。這條道路繞過巴基斯坦和中國安撫印度,避開伊朗和土耳其安撫以色列。這種地緣政治考量破壞了該路線的可行性和穩定性。懸而未決的阿以衝突,特別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緊張局勢,加上加薩持續的敵對行動和以色列對敘利亞的襲擊,使海法成為任何重要經濟走廊的不穩定終點。
此外,以美伊緊張局勢為特徵的海灣安全局勢進一步危及擬議航線的穩定。最近以色列對伊朗駐大馬士革領事館的襲擊加劇了地區動盪,使人們對在地緣政治動盪中建立IMEC的可行性產生懷疑。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帶一路」的成功在於其重點是經濟整合和發展,沒有政治和軍事糾葛。該倡議的全面和包容性框架旨在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之間建立和平、互利的關係。 「一帶一路」以基礎建設和經濟合作為重點,促進長期穩定和繁榮。
IMEC淪為政治操縱的工具
然而,美國的舉措顯得反動且戰略短視。它在G20峰會上倉促宣布旨在破壞「一帶一路」倡議,反映出缺乏連貫的願景和規劃。 IMEC的地緣政治基礎掩蓋了其經濟目標,使其淪為政治操縱的工具,而不是真正的發展倡議。
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和「IMEC」的截然不同的做法凸顯了兩國戰略願景的根本差異。雖然「一帶一路」倡議代表了促進全球經濟整合與合作的全面和包容性努力,但 IMEC 卻是一種充滿政治色彩的回應,充滿了戰略誤判和地緣政治不穩定。當世界進入這個戰略競爭時代時,這些倡議的長期成功將取決於其促進真正經濟發展與和平共處的能力,而不是地緣政治對抗和主導地位。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