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台灣民俗【滿腔原罪】《鳶山誌:半透...

【滿腔原罪】《鳶山誌:半透明哀愁的旅鎮》第二十章,書寫經驗分享(上)

Date:

如此世途,日夜憂煩,終身憂患。您累了嗎?
那麼就請「奉茶」。暫歇一下──
兩手一再操持,雙腳一再踩邁。您為何不累?
那是因您心中有愛,懷抱著所謂的「掛念」。

電腦螢幕,被卸除MR遊鏡的雲端頁面,呈現出一種半透明哀愁的「半透明藍」。大家重返長福橋時,胡大仙已將一趟穿越深重時空的三峽之旅,燒製成一片輕便光碟,好讓櫻井夫婦帶回日本。

電腦網咖對面,卜命烏龜的相命攤前,一名時尚女子以太陽帽與墨鏡遮住半張臉,神情顯得別有某種隱私顧慮;看來如果不是流年不利,遇上所謂的「犯太歲」,便是時下常見的「犯小三」。鐵口先仔或許推演出,一番什麼關關難過、關關過的「八卦」命理,聽得該女子起身,如釋滿腔愁怨而去。

然而,三峽某瘋子還是心有「罣礙」,釋放出死後不甘心的鱸鰻秦仔和詹戇番,來向他自己隔世尋仇了。幸好,經過胡大仙一番連哄帶騙,總算將之騙入電腦網頁,永遠封存在天際雲端;並指引某瘋子,如果時空追索、世代追逃真的累了,三峽後花園倒是有道教仙公廟、佛教葛陀寺,兩處隱蔽的清靈聖地,可供徹底休息。飲過當年呈獻給大清皇帝的清心烏龍「貢茶」,聽著胡大仙指引,吞下最後一包三環素(精神科鎮靜劑),一聲高空鳶唳、一記手機鈴響,鄉土作家適時打來電話了。

李梅樹紀念館。詹明儒拍攝。

鄉土作家請他代為前往李梅樹紀念館,參加一場三峽青年才俊的春茶聚會,順便尋找一系列《春神跳舞的森林》的童書插畫。他抵達該館,首先看見李梅樹正在話別一夥「台陽美術協會」的創會成員,其中包括被槍斃在嘉義火車站前的陳澄波。一干老友,好像提到由於藍綠執政輪替,該館補助經費青黃不接的營運困難;李梅樹難過的表示,他最為不捨的是想不到死後,還讓那些囝仔頂著這項台灣「原罪」,操煩硬撐下去。

李梅樹。詹明儒取自李梅樹紀念館。

春茶聚會,由館長李景光主持,與會才俊,包括童書插畫家、風箏創作家、地方文史工作者、自然生態觀察者在內。各自闡述理念後,關於「原罪」,由地方文史工作者搭配自然生態觀察者的「生態池」見解,連上胡大仙的旅狐網站,拉出了互相對立的四組代表人物:其一,鄭成功對上順治與康熙;其二,施琅對上李鴻章;其三,乃木希典對上蔣中正;其四,陳水扁對上馬英九。

會後,李景光提及,在李梅樹的「原罪」下,紀念館後續的存廢方式,可能是:其一,大哥李景暘,主張賣畫養館;其二,弟弟李景文,堅持封館保畫;其三,我則採取中立;其四,將來第三代怎麼抉擇,我就不敢預測了。

本章上篇概意如上。我根據以下相關資料,演繹如下相應的人事物:

一、相關資料

◆台陽美術協會:昭和9年(1934)創立,台灣會員有畫家廖繼春、顏水龍、陳澄波、陳清汾、李梅樹、李石樵、楊三郎等人。
◆陳澄波:日治嘉義人,曾經嚮往、遊歷中國,卻被處死於嘉義228事件中。

陳澄波。詹明儒取自「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鄭成功:頂著明朝原罪,據台建立明鄭王朝。(打開兩岸「生態池」閘門)
◆順治與康熙:頂著清朝原罪,斷阻明鄭內援。(關閉兩岸「生態池」閘門)
◆施琅:頂著漢人原罪降清,滅明鄭併入滿清。(打開兩岸「生態池」閘門)
◆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割台灣、澎湖予日。(關閉兩岸「生態池」閘門)
◆乃木希典:第三任台灣總督,頂著日本原罪,執行「清、日國籍更換」,斷絕台灣人的國籍糾葛。(關閉兩岸「生態池」閘門)
◆蔣中正:頂著中國原罪,內戰兵敗退據台灣。(打開兩岸「生態池」閘門)
◆陳水扁:首次政黨輪替的綠營總統,頂著台灣原罪,主張台灣獨立。(關閉兩岸「生態池」閘門)
◆馬英九:二次政黨輪替的藍營總統,頂著中國原罪,主張中國統一。(打開兩岸「生態池」閘門)

二、對應的人事物

◆胡大仙:真實人物,虛構情節。(小說中,以插角國小胡老師為模特兒)
◆鐵口先仔:真實人物,虛構情節。(長福橋竣工初期,曾在橋面中段擺攤)
◆李景暘:李梅樹長子,曾任紀念館館長。(我曾電話訪問李梅樹事蹟)

李景暘(中)、李景光(右)、李景文。詹明儒取自自由時報,記者蔡偉祺攝。

◆李景光:李梅樹次子,現任紀念館館長。(我曾受邀參加他主持的茶敘)
◆李景文:李梅樹三子,李梅樹基金會執行長。(我們曾數度談論李氏畫作)
◆童書插畫家:真實人物,虛構情節。(小說中,以三峽畫家張老師為模特兒)
◆風箏創作家:真實人物,虛構情節。(小說中,以風箏王子黃老師為模特兒)
◆地方文史工作者,自然生態觀察者:虛構人物,虛構情節。
◆鄉土作家:真實人物,虛構情節。(小說中,我以自己為模特兒)
◆生態池:中國、台灣歷史生態之比喻,中間有一閘門,開則台灣受害,關則台灣內亂。(小說中,其閘門四度大開大關,呈現四組對立的社會狀況)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詹明儒
詹明儒
祖籍彰化,屏東師專畢業,國小教師退休,目前專職寫作。已出版有《鳶山誌:半透明哀愁的旅鎮》等三書,待出版有《大島記:渾沌台灣》等四部小說。得過中外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台灣文學獎、巫永福文學獎。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