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台灣民俗【歐陽永叔專欄】種族類別沒...

【歐陽永叔專欄】種族類別沒有生物學或遺傳學基礎

Date:

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已經證實,種族類別沒有生物學或遺傳學基礎。社會科學已經證實,種族是一種在社會和政治上建構的分類,它強化了種族主義,對種族壓迫群體造成了毀滅性的後果。因此,繼續使用種族作為描述人類遺傳變異的代表是令人不安的,並受到了科學界和公共領域的關注。人們也越來越認識到人類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研究本身的社會政治性質及其研究結果的社會政治影響。為了解決人類遺傳學研究的這些問題以及公眾對其研究結果的看法,R. G. DUNCAN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Science) 的<人類遺傳學教育中的社會政治>( The sociopolitical in human genetics education)呼籲科學家在其遺傳學教育工作中公開考慮社會政治因素。即使對於那些不參與公平和正義工作的人來說,也要承認社會政治問題對於生成和傳播強有力的、細緻入微的和富有成效的科學知識。

此類研究曾被用來支持優生運動

進行遺傳學研究的方法及其結果深受更廣泛社會中的權力和特權動態的影響。所提出的問題類型、所尋求的生物學差異以及如何定義和檢查人群都受到各自的主流文化(通常是歐洲中心文化、白人文化、經濟特權文化、男性文化和異性戀文化)及其主要的認可知和存在方式的影響。人類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研究的結果隨後透過為有關群體之間假定差異以及特定群體中特定特徵的普遍性的主張提供支持,從而影響現有的社會政治動態。從歷史上看,此類研究曾被用來支持優生運動,以使強制絕育和種族滅絕合法化。然而,如果認為這類研究只是一個不可信的過去遺跡,是客觀理性的基因研究記錄上的污點,那就錯了。相反,它是由著名研究人員進行並由主要專業協會支持的主流工作。現實是,一些現代人類遺傳學仍然受到相同的種族主義邏輯的影響。

科學一直受到主流文化及其價值觀的影響

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院 (NASEM) 最近的一份報告敦促科學家仔細審查並證明他們在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研究中使用「種族、族裔和遺傳血統」作為群體描述符的合理性。該報告呼籲科學實踐發生轉變,在如何描述族群和如何測量環境方面關注遺傳學研究的社會政治性質。它也呼籲開展更多與實踐轉變相關的教育。教育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槓桿,鑑於其對教育當前和未來的科學家和教師的深遠影響,實踐科學家需要參與其中。科學家就課程開發計劃提供建議,透過外展活動吸引 K-12 學生,尤其重要的是,在課程中教授未來的科學家和教師。

透過爭論遺傳學教育者應該參與“社會政治”,我們指的是個人和群體之間歷史上和持續的權力差異,這些差異導致資源和特權的分配,通常是不公平的。人們普遍認為嚴謹的科學是與價值無關的並且不受社會政治背景的影響,但眾所周知,科學現在並且一直受到主流文化及其價值觀的影響。在科學教學(包括遺傳學教育)中明確承認這一現實勢在必行。不這樣做會產生誤導,並有可能適得其反。

需要明確的是,僅僅因為科學本質上是社會政治的,並不意味著它有缺陷,或它不能產生可信和有價值的知識。科學一直是一項社會政治和充滿價值的事業;這是一個功能,而不是一個錯誤。然而,這個現實絕不能讓科學否認者的論點合法化,他們將科學的社會政治本質誤解為黨派和偏見,並利用這種扭曲事實來駁回廣泛的科學共識。當人們忽視科學與其所處的社會政治背景糾纏在一起且密不可分的現實時,人們最終就會對科學產生天真的和有問題的觀點,這可能導致科學被誤傳為不可信的。

超越複雜的遺傳學

目前的教學過度強調孟德爾遺傳和中心教條,導致了決定論(基因完全決定表型)和本質論(群體是同質的且本質上彼此不同)的有問題的觀點。我們以遺傳學教育領域現有的努力為基礎,將教學轉向更複雜、更準確的基因-環境交互作用(多因素遺傳)模型以及人群內部和人群之間的人類性狀變異模型(5)。如此複雜的遺傳學知識,以及將種族視為生物學的明確反駁,可以減少遺傳決定論和本質主義信念(5)。然而,儘管絕對必要,但轉向更複雜的遺傳學還不夠,因為環境的社會政治性質以及遺傳群體的定義方式仍然是隱含的。這導致了不完整的科學理解,而這些理解本身並不能對抗科學種族主義。我們在這裡的論點是,成功的基因教育必須是反種族主義的,它不能是種族中立的。因此,人類遺傳學教育的核心學習目標應該是理解環境和科學家對遺傳族群的定義都不是中立的,而是它們是由它們所處的歷史、社會和政治背景所塑造的。下面,我們將解析環境和遺傳群體的社會政治性質,以及為什麼強調社會政治很重要。

白人至上主義是有意為之的

環境不是中性的;相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驗。例如,在美國,即使根據年齡和貧困率進行調整,與白人相比,有色人種也表現出更高的穩態負荷(慢性壓力的累積負擔);由於歧視和持續的壓迫,這些差異導致老化速度快了近十年。COVID-19 大流行使疾病風險和結果方面持續存在的種族和民族不平等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此外,可能被認為是「相同」的環境,例如在後視鏡中看到警車,可能會對不同的人引發不同的生理反應,特別是對於經常遭受歧視的少數種族個體來說,壓力尤其大。環境差異並不是良性的。相反,美國的種族健康差異很大程度上源於生活在惡劣的身體和社會環境條件下。這些環境令人壓抑並非偶然,而是偶然的。這很大程度上是有意為之的——透過白人至上主義歷史上和持續的努力。因此,系統性種族主義在塑造個人和世代環境以及對環境的生理反應方面發揮作用。

遺傳群體進行操作也是社會政治的

同樣,遺傳學家如何解釋人類遺傳群體以及如何在抽樣和分層方面對其進行操作也是社會政治的。人群之間的遺傳差異不是自然的;它們是遺傳學家為了他們的研究目的和他們所追求的問題而開發的分類的結果。即使不使用明確的種族類別來尋找人群之間的遺傳差異,仍然可能會產生有問題的發現,因為它們會使社會等級制度顯得“自然”,例如印度的種姓差異。然而,遺傳學研究也可以促進不同文化的社會群體之間遺傳一致性和相似性的概念。印度基因組變異聯盟的一項研究就是這種情況,該研究表明,與印度其他地方的同行相比,生活在克什米爾的競爭對手和文化上不同的印度教和穆斯林群體之間的基因相似性更大。

無論研究是否強調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遺傳差異或相似性,這些努力都是社會政治性的,因為它們位於社會等級制度的歷史和持續動態中,因此受到社會等級制度的影響。Ruha Benjamin  描述了其他體現基因組學研究非中立性的突出案例,並認為這些努力最終有助於統一或區分人群,通常是更大的國家「品牌」過程的一部分。

了解這種壓迫是如何融入遺傳學研究結構

為什麼學生了解性狀變異多因子模型中遺傳群體和環境的社會政治性質很重要?難道這還不足以對抗遺傳本質主義嗎?我們提供了幾個理由。

首先,如果一個人希望消除科學和社會中的種族主義(以及其他壓迫制度),那麼就需要了解這種壓迫是如何融入遺傳學研究結構的,並儘早並經常透過教育來破壞和抵消這些做法。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僅僅對抗遺傳本質主義是不夠的。對種族不是遺傳(或生物)的理解並不會自動轉化為對種族是一種社會建構的理解,或者它可以而且確實塑造我們的生物學。此外,知道種族是一種社會結構並不能自動解釋健康或任何其他領域的種族差異,因為它忽略了種族主義的系統性以及由此產生的不平等。僅僅反對基於種族的基因差異的信念並關注種族群體之間的相似性會掩蓋少數種族群體福祉中真正的和毀滅性的差異。這可能會導致基因風味的種族“色盲”,認為每個人都是一樣的,並對種族主義對人們生物學的影響視而不見。

其次,知道環境與我們的基因相互作用,將環境視為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但並沒有將其視為社會建構的權力等級制度的結果,這些權力等級制度具有真實和有形的(物理、社會、經濟)表現,而這些表現絕對不是中立或良性的。社會政治意識一方面讓學生明白種族沒有遺傳基礎,但另一方面種族主義卻有深遠的生物學影響。忽視我們如何定義遺傳群體和環境的政治本質會導致對科學家旨在研究的現象的不細緻和貧乏的理解。

第三,學生應該重視他們對他們所贊助和消費的遺傳學研究的道德和倫理後果(有意或無意)的社會責任。作為一個社會,我們對我們所發展的知識以及如何使用這些知識負責並負責。

為此,我們基於遺傳學教育研究,為中學和中學後遺傳學教育提供了三項建議。

強調環境的社會政治背景

在人類基因與環境互動的背景下,教學應解決物理、經濟和社會環境如何對人們(特別是來自少數群體和弱勢背景的人)造成損害,以及如何造成健康差異。此外,教學應強調這些環境及其有害結果並非偶然出現,而是過去和持續的系統性種族主義及其潛在權力和利潤動機的表現。目前遺傳學教育中對環境的處理常常忽略社會政治背景,並將環境定位為基本上中性的背景條件。

糾纏環境與生物

為了掌握壓抑環境的生物效應,學生需要了解環境如何與身心糾纏在一起──環境到底是如何「深入我們的皮膚」的?因此,教學需要打開基因調控和表觀遺傳變化以響應環境條件的機制的黑盒子。學生應該明白,從某種意義上說,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繼承前幾代人所經歷的環境影響,尤其是創傷性環境的影響。

仔細檢視人口的社會政治分類

教學應鼓勵學生批判性地審視基因研究中如何定義和界定人口;他們可以確定這種分類可以服務於政治目的的方式(即,誰從這些界限中受益,誰受損)。同樣,教學應培養人們對社會群體比較結果在自然化這些社會類別方面的潛在影響的認識(例如,基於種族的比較有助於使種族看起來是一種「自然」的生物結構)。研究繼續使用分類方案,對生物學或基因特徵進行不必要的種族化;例如,種族仍然被視為 2 型糖尿病的危險因素,其方式可能會放大生物學或遺傳基礎,而淡化環境基礎。儘管這樣做可能是出於良好的意圖(以幫助少數群體社區),但它可以而且經常確實將群體差異自然化為生物學,並促進種族化社區及其文化的赤字觀點。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
銳傳媒資料中心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