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台灣民俗【昨日之怒】《半透明哀愁的...

【昨日之怒】《半透明哀愁的旅鎮》第三章,書寫經驗分享

Date:

前章,逃離恩主公醫院的三峽某瘋子,逐漸釋放出壓縮在心中的人事物。悻悻然,離開台北大學地下停車場的工地後,沿著隆恩河現存殘岸,直奔至開挖不久的「心湖」前;這才開始意識到,這一路上似乎有誰,總在背後窮追猛趕他。
究竟是誰在背後窮追猛趕他呢?是天地變動的環境調適,是史前族群擠壓的繼絕存續,是史後朝代更易的入侵磨合?還是,上述逆境都是?本章,我試圖藉由以下蒐集的資料想像,建構出如下對應的書寫視角:

一、天地變動

◆古台北盆地:前生今世,前章已述。其變動過程,雖然極盡驚天動地之能事,但後續形式卻非常簡要,只是「盆地」與「湖」的互易,空間的滄海桑田而已。(這是天地之手的自然現象,人類難以操控,只能視為「天意」,接受考驗)
◆古台北湖:外貌則有消長,先因冰間期海平面上升而調漲水位,再因海平面下降而縮小湖域。最後,海水退出陸地,湖水乾涸,底定為今之台北盆地。(這也是天地之手的自然現象,人類難以操控,只能視為「天意」,但可善加利用)
◆古隆恩河:改道的古大漢溪流經此盆地,早期就像一條「盲溪」,溪洪竄瀉,向低處尋找出海口,致使盆地西南端的三峽地區,氾濫成埔,支流遍布。此河,即是其中支流之一;河域內的該埔,即是前章所述的古隆恩埔。

校園內的隆恩河殘道。詹明儒拍攝。
校園內的隆恩河殘道。詹明儒拍攝。

◇此河,人類曾經用來捕魚、行舟、灌溉,後因種種原因,淤塞成只剩一條殘流的現狀。(小說中,大河的襲奪、改道,我引喻為台灣史道侵吞、轉轍的「變天」過程。小河的變貌或終至不見,我則轉借為弱勢族群的消失,或歸化、融合的「命運」現象)
◇該埔,早期原住民用來行獵,中期漢人用來種植;後期,融合完成的現代「台灣人」則用來建校,並擴大為「北大特區」的高樓大廈,甚至架構出北二高、三鶯捷運的奔馳天際線。(人類有「命運」,族群有「命運」,連土地、天空也有「命運」。這是我的小說宗旨,想要延伸的賦義之一)
◇心湖:今之北大校園內的人工蓄洪池,此河殘水流入此湖後,河道不見了。心湖(山寨版的「古台北湖」)裡,只見人工畜養的原禽綠頭鴨,悠游其上,引吭高叫。(此禽,天生聒噪,蒼嗓透寒。我將之借用為時過境遷,天災千年一轉,人禍百年一瞬的控訴見證)

心湖與綠頭鴨。詹明儒拍攝。
心湖與綠頭鴨。詹明儒拍攝。

二、族群擠壓

◆台北過客:七千年前的第一批史前人,在滿水期的古台北湖北畔,不小心掉落一把爬滿牡蠣、藤壺、蛇蟲螺的石砍器後,轉身他遷消失了。(因找不到相關考據資料,我權且以「湖畔文化人」,稱呼之)
◆台北地居主:隨著湖水逐漸消退,以漁獵為主的「大坌坑文化人」、「芝山岩文化人」、「繩紋紅陶文化人」,幾經相互併吞後,融合為「圓山文化人」,開始定居於湖畔北岸丘陵,繁衍為開初世代的「台北人」。
◇土地公山系統文化人:隨著盆地逐漸裸露,「圓山文化人」遇上了,也是幾經相互併吞,而以農耕為主的「植物園文化人」。他們融合為「土地公山系統文化人」後,開始上下於沼澤處處,矮山環列的台北盆地週緣,蛻變為且漁、且獵、且耕的台北原民生息風貌;自此,土地公山系統文化人,悄悄消失不見了。(此階段的渾沌融合,我據之嚐試著,分化出以狩獵為主的泰雅族、以農耕為主的平埔族之前身,另再重新分裂為二之想像,寫在第十五章〈風中願景〉裡)
◇十三行文化人:由淡水河口南邊海岸登陸後,憑靠著新式武器,一路兼併了周邊異族。其共同後裔,一部分移進台北盆地廣袤丘原,分別跟淡水河系,新店溪、大漢溪兩岸(包括桃園地區)的其他先住民融合後,重新分化為「巴賽」與「雷朗」兩個支族。此二支族,被後來的三批不同殖民者,西班牙人、荷蘭人與日本人,歸入凱達格蘭族、平埔族,以及被唐山漢人統稱為「平埔蕃」。
◇唐山文化人:台灣海峽對岸,明末清初,社會崩壞,漢人難民如海水湧入台北盆地,入墾盆地及週遭丘原,當作安身立命之地。在或說蠶食鯨吞,或說篳路藍縷之下,他們終於將之墾拓成,離鄉背井以來的唐山文化風貌;而其過程之間,泰雅族被壓迫逃向更高的山區,平埔族則被完全漢化消失了。
◇近代日本人:(略過,將在下一章說明)
◇近代中國人:(略過,將在下一章說明)

隆恩埔的三鶯捷運線。詹明儒拍攝。
隆恩埔的三鶯捷運線。詹明儒拍攝。

三、書寫視角

◆自然生態觀察者:三峽某瘋子釋放出的矛盾視角之一,認為一切世事都是「天演現象」。主張世人,只要以「上帝之眼」盡到「旁觀歷史」之責,一切世態不予介入,一切世局不予臧否,凡事隔岸觀火、冷眼旁觀便可。
◆地方文史工作者:三峽某瘋子釋放出的矛盾視角之二,認為世人應依史實看待世局。主張一切世態惟史是觀,而小說書寫者似可適度褒貶,以辨忠奸。
◆童書插畫家:三峽某瘋子釋放出來的矛盾視角之三,認為天意最善,天真最美。主張一切藝文創作,宜應回歸赤子素心,勾勒出最高天趣的純真想望圖。
◆鄉土作家:三峽某瘋子釋放出的矛盾視角之四,強調人類是萬物之靈,必須勇於打破物競天擇,優勝劣敗的既定惡律。堅持世人一切努力,都應以營造出一個天地有情,人間有義的共榮大夢為目標。

(【時空追逃】《半透明哀愁的旅鎮》第四章,書寫經驗分享。請待續)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詹明儒
詹明儒
祖籍彰化,屏東師專畢業,國小教師退休,目前專職寫作。已出版有《鳶山誌:半透明哀愁的旅鎮》等三書,待出版有《大島記:渾沌台灣》等四部小說。得過中外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台灣文學獎、巫永福文學獎。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