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私校法修法勢在必行,政府必須正視,反之繼續放任「大學自主變董事會自主」高教荒腔走板勢將影響國家發展。高醫大前校長、台灣高醫大全球校友總會榮譽理事長劉景寬直言私校財團董事會「家族化」等同就是竊取社會資源,無異「黑金」……
「台灣150多間大學,密度在全世界居前」!此外,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與私立華夏科技大學日前宣布,雙方正就併校洽商進一步具體架構;另國立中山大學與國立高雄大學「併校案」經媒體報導,引發社會與教育界高度關注。「台灣150多間大學,密度在全世界居前」!當前隨著少子化與邁向國際一流大學的競爭趨勢,台灣高校「整併」已然是當前高教必須正視的「熱議題」。
「北台大.南中山」 是中山大學當前努力發展與許下的願景。中山大學在這幾年大幅度的擴張、成長速迅,包含興建仁武校區、新設醫學院外,並成立「半導體及重點科技研究學院」與「國際金融研究學院」,總統兩度專程南下揭牌勉中山大學盼打造國家隊。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與私立華夏科技大學併校案則屬「公私併」的討論範疇,惟究其實最早提出「公私併校」構想的則是「高醫大與中山大」。高醫大前校長劉景寬在一項座談中說明整個「過程轉折」….
話說「北台大-南高醫」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在南北兩校的前瞻教育至今為世人尊崇景仰!「北台大-南高醫」也是早期海內外高醫人引以為傲的年代。
台灣國家經費早期不充裕的年代鼓勵私人興學,很多私校是公益性如教會所創,甚至由對岸中國所遷,惟真正台灣成功所建的就是杜聰明博士創設的高雄醫學院,隨後成立高醫附設醫院,不但服務病患,還讓高醫學生實習,這是所有私校發展中最成功的實例。惟後來董事會被陳家掌控至今,劉景寬也在座談談中指出私校財團法人的公益性要回歸,唯有公益董事會協助學校才能進步發展….。
※政府要回歸學校公益法人的初衷
學校法人是一個社會的公器,它的財產是已經捐獻給社會的,經過可抵税的利益。所以所有的董事是監督成員board of trustee 促成法人的設立目標;是一個受信託者而不是所有者。
當前私校法「千瘡百孔」上網影音劉景寬話說台灣高教大未來。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