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台灣民俗【山巨源專欄】「愛滋病行動...

【山巨源專欄】「愛滋病行動大憲章」如何引發一場革命

Date:

1983年,愛滋病肆虐席捲全國。這是丹佛會議如何賦予一代人權力並幫助塑造倡導新時代的故事。十年前,隨著愛滋病危機開始加速,一群活動人士旨在消除這種疾病的恥辱,並將醫療保健視為人權。他們的宣言被稱為「丹佛原則」,試圖消除「受害者」等標籤,而是採用一個新術語「愛滋病患者」。Miles W. Griffis發表在最新一期《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的<「愛滋病行動大憲章」如何引發一場革命>( How the ‘Magna Carta of AIDS activism’ sparked a revolution)指出,這份曾被一位活動家稱為「愛滋病行動大憲章」的宣言將在本月舉行的活動中得到紀念,但健康倡導者表示,即使取得了進展,在承認《丹佛原則》和改善那些人的醫療保健方面仍有許多工作要做受愛滋病毒和其他感染相關疾病的影響最大。

它是怎麼來的

這些原則背後的故事始於 1983 年春天一個涼爽多風的夜晚,當時,在第一屆愛滋病燭光守夜活動中,數千人在舊金山市場街上舉著「為我們的生命而戰」的大橫幅遊行。黑暗籠罩了這座城市,火焰開始像太平洋海岸的燈塔一樣閃爍。活動家馬克·費爾德曼描述了他在愛滋病流行初期被貼上「受害者」和「病人」標籤的沮喪之情。 「我正在定義自己,」他說道,然後將一頂金色金屬王冠戴在頭上。 “我是一個愛滋病患者,一個人。”

儘管費爾德曼的「愛滋病患者」一詞(現已演變為「愛滋病毒感染者」)是該文件的核心,但他沒有機會介紹它。 1983 年 6 月 12 日,在丹佛舉行的全國男女同性戀健康會議和全國愛滋病論壇上,宣言發表的幾天前,他因愛滋病相關併發症去世。但費爾德曼的想法是由舊金山活動家博布·坎貝爾和費爾德曼的情人、記者邁克爾·赫爾奎斯特傳達的。

赫爾奎斯特說:「我們努力確保丹佛市有愛滋病患者的代表。」他補充說,當時愛滋病患者因被趕出家人和醫生而經歷「社會性死亡」

主辦飯店拒絕在會議標誌上提及「愛滋病」一詞

「對某些人來說,在會議上設立一個愛滋病患者諮詢委員會並不是一個受歡迎的想法,」論壇聯合主席海倫·席廷格 (Helen Schietinger) 說。但她知道這對會議的使命至關重要,並表示她在會議召開前的幾個月裡幫助組建了委員會。

會議從一開始就引起了爭議。席廷格說,在「愛滋病歇斯底里」的推動下,。與會者抵制該機構的餐廳以示報復。當愛滋病患者 (PWA) 諮詢委員會的 11 名成員(三名來自舊金山,八名來自紐約市)最終會面時,緊張局勢加劇。最初,他們在想法和行動策略上發生了衝突。但在會議期間,該小組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其他三名 PWA 代表開始合作。

席廷格表示,委員會成員拒絕在會議小組討論中“象徵性”,而是單獨開會起草原則。身為護士,她在舊金山卡波西氏肉瘤疫情爆發之初負責協調一家卡波西氏肉瘤診所,她記得在周末照顧過一些病情嚴重的諮詢委員會成員。 「我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飯店房間裡,周圍是一個躺在床上的人,而不是在會議廳本身,」她說。

「有尊嚴地死去和活著」

《丹佛原則》的最後一位在世作者理查德·伯科維茨表示,愛滋病患者很快就建立了一種只有在生死攸關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的聯繫。

這些原則主要由博比·坎貝爾(Bobbi Campbell)和邁克爾·卡倫(Michael Callen)編輯,伯科維茨最近與後者共同撰寫了第一個安全性行為指南。受到 60 年代和 70 年代民權、殘疾人和女權主義健康運動的啟發,活動人士將在酒店大廳開會討論原則草案,直到他們全部簽署最終草案。

會議結束時,愛滋病患者走上講台,展開幾週前費爾德曼在舊金山遊行的「為我們的生命而戰」橫幅,並大聲朗讀這些原則。 “這令人震驚,”席廷格說,“但也太棒了。”當他們讀到愛滋病毒/愛滋病患者的最後權利「有尊嚴地死去和活著」時,數百人立即起立鼓掌。

夏威夷的瑪胡及其古老的歷史終於被重新擁抱

「在那一刻我們意識到,一場由愛滋病患者發起並為愛滋病患者服務的新行動主義運動的曙光已經誕生,」伯科維茨說。

歷史學家兼科羅拉多州 LGBTQ 歷史計畫協調員 David Duffield 表示,這些原則為未來 15 年愛滋病防治行動的長期影響定下了基調。

「我幾乎想說,這些原則的革命性和持久性在於,讓愛滋病患者成為普遍人權(即醫療保健)的倡導者,」達菲爾德說。

這些原則以醫療保健中的隱私和身體自主權為中心,幾個世代以來,這些原則的根源在於厭女症和種族主義,特別是對黑人的醫療剝削。透過堅持這些理想,這些原則也直接談到了酷兒和跨性別者的醫療保健權利,使得該宣言在其 40 週年紀念日特別有意義,因為立法者試圖剝奪其中許多權利。

愛滋病毒是一個種族正義議題

此外,這些原則主張性權利和性行為,並要求免受恥辱和歧視,使所有美國人受益。儘管大多數作者在隨後的幾年中死於與愛滋病相關的併發症,但他們的想法在愛滋病流行期間被許多團體採用和擴展。

但即使多年來取得了進步,愛滋病毒仍然對酷兒黑人男性產生不成比例的影響,特別是在南方。根據聯合國愛滋病毒/愛滋病聯合規劃署 (UNAIDS) 的數據,2021 年,全球約有 3,840 萬人感染愛滋病毒,約 65 萬人死於愛滋病相關併發症。

「愛滋病毒是一個種族正義議題,」積極婦女網路(一個由感染愛滋病毒的婦女組成的全國性組織)的計畫主任巴布·卡德爾(Barb Cardell)說。 “現在垂死的人獲得藥物的機會更少,獲得醫療保健的機會更少,獲得服務的機會也更少。”

卡德爾將 1983 年開創性的丹佛宣言描述為拯救生命。 “這是一份賦權文件,討論了極具破壞性和痛苦的事情,並將其轉化為行動號召。”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
銳傳媒資料中心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