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spot_img
15 C
Taiwan
2023 年 12 月 10 日
spot_imgspot_img

【蘇明允專欄】美國最高法院終止大學種族意識招生

文 / 蘇明允 綜合報導 美國為了平衡種族的多樣性,在高等教育的招生上...

【洪存正專欄】戴口罩是「科學」問題呢?還是「社交」...

台灣的疫情中心可能三月中就要宣布大多數室內免戴口罩的規定。大家每天都戴口...

【洪存正專欄】就像死亡一樣

當醫師成為病人,尤其是當他的病剝奪了他再成為一名醫師時。北卡羅來納大學醫...

【蘇允明專欄】拿破崙與約瑟芬的愛情故事

拿破崙一世皇帝被視為英雄或惡棍,他帶領法國從大革命的廢墟走向和平與政治穩...
-Advertisement-spot_img

【洪存正專欄】生命一斤多少錢?

- Advertisement -spot_imgspot_img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低於5萬美元一個品質調整生命年的療法將被評為高價值,而高於15萬美元一個品質調整生命年的療法則會被評為低價值……

文 / 洪存正

面對藥石罔效的病人,如果醫師告訴他和家屬,「我不準備採取進一步的治療,因為我認為這是浪費健保資源,對全民健保的醫療預算不利。」當你聽到這話,你會怎麼想?你會失去對這個醫師的信任嗎?大多數病人和家屬,聞言應該頗感刺耳,甚至大罵。

  同樣的情況,如果醫師告訴他和家屬,「我不準備採取進一步的治療,因為我認為這對病人並沒有太大的意義,他反而會在治療中受苦不少。」這就溫和多了,多數病人和家屬聽了會比較容易接受,因為醫師至少是從關心病人做出發點提出的建議。

  事實上,這兩種說法所指稱的,往往是同一個事實,也就是說,醫師不準備採取進一步治療的原因,既是這麼做會「浪費健保資源」;同時也使病人「在治療中受苦不少」,並且是「沒有太大的意義」。

   至於還有為數甚夥的醫師,他們無論任何時刻,都為病人「採取進一步的治療」,既不是為了病人的福祉;也無關健保資源,而只是為了自己的業務傭金,以及醫院的收入。那就等而下之,非本文討論之列。

  宗教認為生命掌握在上帝手上,不是醫師說了算。但是現代醫學寧願更相信數字。病人什麼病,到了怎樣的景況,代表上帝在多久之後會把他接走,基本上八九不離十,於是有所謂的「存活率」;而好事之徒,又把每個人的生命想望和生命價值看作等值,於是又有所謂的「品質調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year,縮寫為QALY),進而「自作主張」地認為,低於5萬美元(約合150萬元新台幣)一個品質調整生命年的療法將被評為高價值,而高於15萬美元(約合450萬元新台幣)一個品質調整生命年的療法則會被評為低價值。換句話說,花150萬元以內救活一條命是划算的;而花450萬元以上去救一條命,被認為成本過高。

  或許你會為此狂笑一聲,也有人會認為那得看救的是誰,救的是一個殺人如麻的大壞蛋;抑或是一位悲天憫人的德雷莎修女,怎麼可以用一斤150,一斤450來論生命的價值。

  不過你可能要很快地止住你的笑聲,因為這個美國心臟病學會核算出來的指數,現在已被世界各國廣泛地用來計畫各類的醫療政策,包括英國及許多研究健康問題的經濟學者都採用了這種評估方式。你我都是這樣被稱斤論兩的,因為我們都是介於那殺人如麻的大壞蛋,以及那悲天憫人的德雷莎修女之間,芸芸眾生中的一粒砂。。

  除了上帝之外,醫師算是比較知道病人life-year的人。眼見社會花在醫療的經費節節上升,無效治療項目越來越多,他們開始體認到自己做為社會的一員,所應盡的責任。

  紐約時報最近報導說,美國最有影響力的一些醫學專業團體表示,不能再對節節攀升的醫療帳單視而不見,因此它們推薦,在進行病人的醫療決策時,醫師要衡量其中的成本,而不僅僅是治療的有效性。顯然,醫師們開始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從只考慮病人個體,轉變為同時對醫療開銷的花費方式施加影響。

  「我們明白,醫師應當充當,並且正在充當全社會的守護者,而不僅是守護診療室裏的病人。」洛厄爾·E·施尼佩爾博士(Lowell E. Schnipper)說。他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的癌症治療價值工作組擔任主席。

  但是由提供醫療救護的醫師,同時照管財務問題,有角色扮演的衝突已如上述。

社會上應當有另一群不同的人來關心我們的醫療預算,他們不應該同時承擔醫師的工作。不過,醫師也應當相當程度地參與這項工作,因為他們最了解投入多少成本可以換得多少生命及品質。

  但事實上,無論醫界內部或外部,真正去攪和這淌混水的人,都難免被叮得滿頭包,因為他們會兩面不是人,既被病人罵,也惹醫師氣。「他們不是第一線的醫師,懂什麼?」在台灣,醫師對於當年聯考考輸他們的「公衛體系」,現在反過來「管」他們,特別地不滿。美國的醫師也多認為,聯邦醫療保險計畫(Medicare)不應在健保決策上考慮成本有效性問題。政府所做的其他一些嘗試也容易受到搞配給制的批評。保險機構的確會進行成本分析,不過它們也要冒上惹惱病人和醫師的風險。

  “First, Do No Harm“,「首要之務就是不可傷害」,這是自從西方最早的醫師誓詞(希伯克拉底誓詞)就奉為醫界圭臬的教條。醫師忽略成本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就算還沒考慮到全社會,他們已經不得不考慮病人身上的經濟負擔。在美國,「明智抉擇」(Choosing Wisely)宣傳運動近年來開展了一項活動,讓許多醫學會提供榜單,列出存疑的五大手術、檢測或產品,理由是它們被認為是種浪費。「保護病人免于破產是『不去傷害』 Do No Harm原則的核心。」美國心臟病學會在新政策概要的文章中這樣寫道。至於醫學會是否為進行成本評估的最佳機構,這一點並不明朗。除了醫師將在這個議題上面臨嚴重的利益衝突問題之外,醫師缺乏經濟學專業知識,也可能說出外行話。何況,這是生命議題,只由醫學、經濟的專家來決定一切,荒腔走板也是可以想見的。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
銳傳媒資料中心

Latest news

Related news

- Advertisement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