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與出生,不過是一去一回。因此在這兒死去了,怎麼知道不在另一個地方重新出生呢?由此,我怎麼知道死與生不一樣呢?我又怎麼知道力求生存而忙忙碌碌不是頭腦糊塗呢?同時又怎麼知道我現在的死亡不比過去活著更好些呢?
文 /鄭春鴻
人生的最高目標就是追求幸福。身心都健康的人才能快樂,才有幸福,這點大家應沒有爭議。中國道家早就在長壽與快樂的主題上提點我們。本文以孔子周遊列國,行經衛國時遇見隱士林類的一段見聞做為結尾,與大家共勉:
林類,年且百歲,底春被裘,拾遺穗於故畦,並歌並進。孔子適衛,望之於野。顧謂弟子曰:「彼叟可與言者,試往訊之!」子貢請行。逆之壟端,面之而歎曰: 「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類行不留,歌不輟。子貢叩之,不已,乃仰而應曰:「吾何悔邪?」子貢曰:「先生少不勤行,長不競時,老無妻子,死期將至,亦有何樂而拾穗行歌乎?」林類笑曰:「吾之所以為樂,人皆有之,而反以為憂。少不勤行,長不競時,故能壽若此。老無妻子,死期將至,故能樂若此。」子貢曰:「壽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惡。子以死為樂,何也?」林類曰:「死之與生,一往一反。故死於是者,安知不生於彼?故吾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營營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
略謂 : 林類的年紀將近一百歲了,到了春天還穿著粗皮衣,在田地裡拾取收割後遺留下來的穀穗,一面唱歌,一面往前走。孔子到衛國去,在田野上看見了他,回頭對學生說:「那位元老人是個值得對話的人,試試去問問他。」子貢請求前往。在田埂的一頭迎面走去,面對著他感歎道:「先生沒有後悔過嗎?卻邊走邊唱地拾穀穗?」
林類不停地往前走,照樣唱歌不止。子貢再三追問,他才仰著頭答覆說:「我後悔什麼呢?」子貢說:「您少年時懶惰不努力,長大了又不爭取時間,到老了還沒有妻子兒女,現在已經死到臨頭了,又有什麼快樂值得拾谷穗時邊走邊唱歌呢?」林類笑著說:「我所以快樂的原因,人人都有,但他們卻反而以此為憂。我少年時懶惰不努力,長大了又不爭取時間,所以才能這樣長壽。到老了還沒有妻子兒女,現在又死到臨頭了,所以才能這樣快樂。」子貢問:「長壽是人人所希望的,死亡是人人所厭惡的。您卻把死亡當作快樂,為什麼呢?」
林類說:「死亡與出生,不過是一去一回。因此在這兒死去了,怎麼知道不在另一個地方重新出生呢?由此,我怎麼知道死與生不一樣呢?我又怎麼知道力求生存而忙忙碌碌不是頭腦糊塗呢?同時又怎麼知道我現在的死亡不比過去活著更好些呢?」
老人要怎樣快樂起來?第一要有自信。
老人要怎樣快樂起來?第一要有自信。年事高是知識和智慧的象徵,是經驗和堅毅的標誌。但這決不是意味著資歷在 實際上就自然而然的具有無可非議的價值。大事業的成就不是靠筋肉,速度,或身體的靈巧,而是靠思想、人格或判斷;在這幾點上,老年人不但不比別人壞,而且比別人好。《呂氏春秋》說:「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此言洵不誣也。
老人有自信,就不要裝年輕,要服老。讓心隨著人一起老,不阻止老的到來,不因為老而覺得難為情,也不抓住青春怕 它跑掉,該老就讓它老,這樣就不知道發愁了。因為服老,而且還盼望快些老,所以覺得不太老。就像小時候,越盼望快點兒長大,就越覺得長得慢。那些看著顯老的人,都是因為費盡心機,總想把自己打扮得很年輕。感到肉體衰老之後,對人生無所期待的時候,無拘無束的感情才恢復它們的地位,而像小孩子一樣的眼淚也會重新流出來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似乎還老返童。這就是老人的自信。張秀亞《舊箋》中說:「愛情對於老年人也不失為絕妙的美容術。」的確,只有在戀愛中,人才充滿自信,老人談戀愛好像出疹子,但如果它可以帶給你自信,那就癢它一癢吧!
老人要怎樣快樂起來?第二要有點閒錢。
第二要有點閒錢。閒錢,指的不是你用來做日用飲食消費的金錢;而是指一些可以任你派發,放在你包裡或口袋裡的萬把千元。當你聽到兒孫學習努力,工作勤奮,讓你隨手打賞鼓勵晚輩的零花錢。這閒錢少了,害處基本不大;而有了它,卻能奇妙地展現老人的恩慈。
西洋人形容一個人很小氣,會說此人dose as a clam(緊得像蛤蜊一樣),這原本是源於占卜用語。clam(蛤蜊)的殼密合牢固,不易掰開。占卜者從中得出啟發,常從一個人指縫的密合程度來判斷其是否聚財。指縫愈大, 漏財愈多,而如果一個人的指縫能像蛤蜊一樣密合(close as a clam),那麼這個人就能守住錢財。久而久之,這一習語被用來喻指「一毛不拔的小氣鬼;吝嗇的守財奴」。
很多老人比較節儉,在臺北的高級餐廳你舉目一望,老人不多,倒是小夥子大吃大喝。吝嗇與「節儉」有時是很難加以區分的孿生兄弟。舉例子說,盡可能少犧牲公民的生命就是節儉,而不肯拿出總統一個人的腦袋就是吝嗇。別人的錢花起來不像錢;自己的錢,一個銅板打40個結,守得可緊了。
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生命所給予他的,充其量也不過是一點點可憐的食物和睡眠罷了,說實在話,老人已經連揮霍的體力與興趣都提不起勁兒來了。臨老,而做一個守財奴,實在沒甚麼道理。那就像有搜集癖的人,只是他只對搜集紙鈔和銅板有興趣,哪怕這些錢鈔已經推積得發臭發爛,他還是兜在身邊。每一個老人都抱怨世界在墮落,抱怨下一代的無禮和傲慢。全世界最可怕的老人是看到孫子一直掐著小孩的雙頰嘻嘻傻笑,卻不會給孫子買些玩具禮物,不給孫子包紅包的爺爺。看到晚輩買個貴一點的手機,就要碎碎念一個下午的奶奶。這種對青年人的娛樂橫加指責是老年人的不良痼習。我們幾乎天天都看得見聽得到,殊不知老少的價值觀常天差地別,兒孫節儉的地方你沒看到;兒孫放鬆消費的時候,你眼睛瞪得特別大。對此,老人如不醒悟,雖不至於「眾叛親離」,願意耐心聽你談話的晚輩將越來越少。
老人要怎樣快樂起來?第三要有好朋友。
第三要有好朋友。長壽的老人,朋友只會越來越少,很難越來越多。這當然與花果飄零,老朋友都「先走一步」有關;但更具體地,老人很難交上比他年輕的朋友,因為老人的自大以及沒有恩慈。瑞典作家沃克森夏安納在他的《格言集》說:「五十歲時,你開始厭倦世界;六十歲時,卻是世界厭倦了你。」這裡所指的「世界」,簡單說就是對六十歲的人來說的「年輕人」。老人不要自我感覺良好,始終覺得自己還滿「跟得上時代」的,而且也滿喜歡跟年輕人聊天的。只要你發現,當你和年輕人說話時,你說話的時間比年輕人多的時候,我必須警告你,你就是被嫌惡的老人了,年輕人只是在忍耐你,而不是愛聽你老是重複的故事。你潛意識地認為你比較有見地,拿決定的人應該是你,你的話才會越來越多。不知不覺地,你已經把自己看成「君王」了。
培根《論友誼》裡說,「君王本來是不能享受友誼的。因為友誼的基本條件是平等,而君王與臣民的地位卻太懸殊了。於是許多君王便不得不把他所寵愛的人擢升為寵臣或近侍,以便能與他們親近。」因此,當你發現跟你談話的人就那麼幾個不會反對你,對你說好話,坐在你面前,椅子上的屁股只敢坐1/3的人越來越多,這表示你已經變成君王了。
培根繼續說;「羅馬人稱這種人(按: 1/3屁股的人)為「君王的分憂者」,這種稱呼恰如其分地道出了他們的作用。實際上,不僅那些性格脆弱敏感的君王曾這樣做,就連許多性格堅毅,智勇過人的君王,也不能不在他的臣屬中選擇這種朋友,而為了結成這種關係,他們是需要儘量地忘記自己原來的高貴身分的。」至於老人要如何放下自己「高貴的身分」呢?很簡單,就是多聽一些跟你意見不同的年輕聲音。英國作家洛根•史密斯在《最後的話》裡說:「年輕人的譴責是老年人保健的必要組成部分,大大有助於血液迴圈。」聽反對的聲音,對誰都是苦事,但對老人來說就該把它視為「吃苦就像吃補」,這些譴責的話正是老人的青春劑。
多交一些年輕朋友,不一定會使你年輕,但會使你更像個受年輕人尊敬的朋友。影響民國年輕人甚巨的老共產黨人李大釗對年輕人是相當有一套的。他說:「老輩對於青年之道義,亦當尊重其精神,其思想,其直覺,其生命,而不可抑塞其精神,其思想,其直覺,其生命。」不去扼殺年輕人的銳氣是老人的智慧與恩慈,殆無疑義。不過,老人怎麼說也是年輕人可以學習的好朋友。朱自清在《山野掇拾》裡說:「老年人如已熟的果樹,滿垂著沉沉的果實,任你去摘了吃;你只要眼睛亮,手法好,必能果腹而回!」年輕人根據其血液的熱度改變他的趣味,老年人則根據習慣保持他的趣味。老少各有長處,本來就應該彼此學習的。
老人要怎樣快樂起來?第四要學會慷慨。
第四要學會慷慨,樂與人分享。快樂的緣由可以分為三點:第一,與他人分享你的快樂越多,你就越覺得快樂。第二,心情快樂的時刻,往往變得格外才思敏捷,聰慧過人。第三,快樂是善,愁苦是惡。
慷慨,在金錢上是判斷一個人的個性,以及可否語他深交極重要的指標。女人要找物件結婚,尤其要審慎觀察這男人是不是慷慨之人,一但發現他對金錢很小氣,已經無法用節儉來為他圓謊時,千萬別嫁給他。事實上,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態,可由其施捨金錢的態度上判斷出來;慷慨大方的人很少是心理有問題的人。
大多數的人都會說風涼話:「只要我中樂透,我就捐出……」云云。事實是這樣,如果你在貧窮的時候就樂善好施,你在富有的時候亦會慷慨濟人;如果你在富有的時候不願施捨,那麼,因為貧窮就更不會施捨了。《聖經/箴言》說:「有施散的,卻更增添;有吝惜過度的,反致貧乏。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心的,必得滋潤。」不過,我們觀察旁人金錢奉獻,還要注意他的行為。因為《馬太福音》也說:「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那種高調行善的人,不必可議,但也要持續地觀察才好。
慷慨,不特表現在金錢上;慷慨是一種風度,一種氣派,一種願意成全、原諒他人,尤其不只愛護晚輩,還願意「寵」他們一些,原諒他們的不周到以及短處的度量。
老人要怎樣快樂起來?第五要看淡名利。
第五要看淡名利。歌德在他寫的《生活與性格》中這麼說:「人只要上了一點年紀,判斷事物的態度就會變得寬厚起來。我還沒有見到哪一 種過失是我沒犯過的。」老人既然「壞事做絕」了,便知道世間的名利,基本是壞事堆積出來的,若要快樂就必須看淡名利,重新做人。宋朝才子蘇東坡的《初到黃州》詩雲:「自哭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對照今日,我們很容易就發發現周遭的老人,尤其是政界大老不思想如何悔過,還掙扎地刷存在感。歲月並沒有成為他的人生冠冕,在他身上不但見不到智慧人生的亮光,反而看到許多荒唐不堪的事。這是怎麼回事呢?
「老」對那些「老不更事」的人來說,何以致之呢?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給友人的書信中曾說:「恨則易老,怒則易老,惑則易老,憂則易老,懼則易老,戀則易老,厭學則易老,教倦則易老,沒有工作稱心則易老,不看有益之書則易老,不跟少年學則易老,不站在前線而自甘落伍則更易老。」這裡指的「老」,不是年齡的老;而是落伍的意思。西班牙人常說:「不會哭的年輕人是野蠻人,不會笑的老年人是傻瓜。」少年要有激情;老人要能笑看江湖。我們常見在青春似火的肩上一忽兒扛著一顆陳腐的腦袋,少年老成令人厭氣;而我們也有時在龍鍾老人的身上看見一忽兒跳動著一顆年輕的心而感到雀躍。當我們年老,容貌改變了,就讓我們看淡名利,把年齡迭折起來,把青春的微笑化作鬼臉,從容地過著幸福老人的生活吧!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