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永定
生死學是一門學科,其中牽涉到社會學、科學、醫學、法律等諸多層面,國內外很多學者都企圖從理論或實務層面,提供生命或死亡的相關見解。
其實,這些見解都是與人類社會的文化脈絡,所形成的知識有密切相關。若從生死學的視野來看,人類的知識系統,可粗略區分為宗教、哲學、與科學三個主要面向,而這些理論並不是本文所欲表述的意圖。
學會放下,才能活在當下。
人生太長,我們會怕寂寞,太短又怕來不及珍惜手中的幸福,唯有活在當下,才能掌握現有的幸福、才能擁有精彩的人生。
每個人都曾經告訴過自己,應該要「學會放下」,但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又讓自己陷入活在過去,幻想未來的狀態。當我們活在過去的時候,就容易讓自己無法好好把握現在,害怕面對現實,甚至不敢真實面對生命。
「一個人的生活,什麼都要自己做,兩個人的生活,就會互相推拖 ;一個人的生活,難免會感覺寂寞,兩個人的生活,摩擦難免也多。」
「一個人的生活,自在又快活,兩個人的生活,樂趣也很多 ;一個人的生活,自在逍遙過,兩個人的生活,相互可依託。」
這是筆者有感而發所寫的歌詞,可惜卻沒有譜出曲調,但有時候心血來潮,隨興哼哈幾句,也能自得其樂一番。
虎去兔來,一年又過去了,回想過去這些年的人生經歷,真實記錄著許多人生哲學與生命體悟,人生總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歷程與曲折,常謂「活在當下、珍惜所有」這兩句話的道理很簡單,它的含意不難理解,但世間人能夠真正做得到幾稀。
筆者退休多年,是年近古稀的初老之人,曾在同一個職場度過將近40年,嚐盡酸甜苦辣的心靈滋味,也面臨過悲歡離合的生命歷程,更看盡人生百態,以及面對形形色色的人性樣態,然而這些經歷,反而給予我豐富人生的知識與智慧。筆者曾經在十八天內,面對喪子及失恃之痛,加上經常參加一些親友的告別儀式 ,對生死之事看得非常透徹,也有一番點滴在心頭的生命體悟。
走到最後,終需獨立生活。
依稀記得日本作家、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在十幾年前曾寫過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文字如此描述,人生到了最後,都要面對一個人的生活。她同時提到,不管你這輩子有沒有結婚,有沒有子女,終究都要面臨一個人的獨自生活,因為子女成家立業之後,就會擁有自己的家庭,而另一半也必然會有人先下車離去,所以每個人走到最後,都不得不面臨獨自生活的現實。
我們都知道,過去不管你在職場享有多少風光,退休之後終需要學習放下,畢竟這一切都已經成為一篇故事,已不存在於你的現實生活中,因此在初老還能自理的階段,就要學習如何獨自生活,當然更要好好把握珍惜老伴還在身邊的日子。
2020年11月的某一天 , 筆者曾面對一場險失妻子的浩劫,去年10月又再度面對妻子腦血管阻塞中風,留下不良於行的困境,所幸搶救得宜,現在已逐漸恢復健康,兩年來經歷這些風風雨雨,令筆者深深體會到「活在當下、珍惜所有」的重要。過去幾十年因為工作關係,及夫妻彼此的個性與默契,常常處於分隔兩地獨自生活,聚少離多的情況,但歷經過去兩年親身經歷意想不到的事後,才驚覺擁有彼此是這般珍貴,不是可以輕易取而代之的。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們總常以不如意的八九怨天怨地,卻無法珍惜那如意的一二,只見到人家成功的現在,卻沒去思考成功的背後曾付出多少心血,也許這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吧。
面對生命,就該有所認知,禍福相依,生死相隨,生命的長短,只是人生的一段歷程,人生追求的是要活得比以前好,而不是攀比活得比別人好。
無論如何,「活在當下、珍惜所有」才是人生最精彩的光景,這也是生命不變的定律。
作者簡介:謝永定1954年出生,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電系、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學碩士班。曾任苗栗東南扶輪社社長、國際扶輪3501地區苗栗第四分區助理總監,海洋科大、開南大學、大葉大學專題演講講師。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