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AI教父」之稱,黃仁勳來台掀起旋風,受邀台北國際電腦大展過程中更現場直接大秀AI技術,他講了一段話後直接對AI下指令要求把一段話編成歌曲,並現場邀請台下民眾一起唱卡拉ok,多次提到AI的強大功能。
隨著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技術的日漸成熟,近年來機器人終將取代人類的議題廣受人們的討論。40年前PC出現,讓電腦可以自動執行,讓世界更複雜,車子開始自動駕駛,進入了AI的世代。專家針對此議題列出了未來有極大可能被取代的各種行業,然而,現存的所有工作真的都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嗎?尤其AI真的有辦法取代藝術家的創作嗎?
以目前人工智慧的發展可以發現,AI還沒有進步到可以毫無障礙的處理人類各式各樣及時的反應,就以自動駕駛還是車禍頻繁,人類生命為AI付出起步的代價;由此可證,人工智慧在取代部分工作上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困難。更何況人性中複雜的「情緒」問題,以目前人類對大腦在行為的運作科學,還是所知有限。
情緒哲學(Philosophy of Emotion)將心理現象區分為知(cognition)、情(affection)、意(volition)三大類型:「知」指認知活動,如知覺、記憶、推斷或假設和判斷等;「意」指意志之運作,包括欲望、意圖和行動等;而「情」則指情緒、情感和心情等感性狀態。將認知活動的記憶、推斷、假設,和意志運作的判斷、意圖、行動建立龐大的數據資料庫,在AI是可能,甚至比人腦還厲害,但唯獨情緒、情感和心情等感性狀態只能是複製、模擬片段而無以「整全」。
AI無法呈現藝術家的生命感受
換言之,直接對AI下指令讓電腦可以自動執行,還是要落到「工作需求」的「指令」,而不是情緒狀態下的情感呈現。以藝術創作而言,可以對AI下指令讓電腦畫出一幅非常溫馨動人以「母愛」為題的藝術創作,但無以呈現藝術家在生命際遇過程中對母愛情緒上的感受。AI下的「母愛」是單一訊息的複製,或許可以是應客戶的需求而製作,這是商業行為;以此推論,若是美術系的學生以此製作的作品,參加比賽得獎也只能是將「概念」委由AI製作而已。
這一方面,有關感受性的哲學探討例子,如手被割傷、燙傷等「痛」的問題,就直接點出「痛」是無以被「轉移」的心理感受。你被刀割傷了有多「痛」,別人只能就也曾經的經驗,感同身受了解、安慰你的痛有多痛;這種看得到的生理現象是如此。甚至,心理上愛情挫折創傷失敗,要歷經一段時間才得以將情緒修護,重者還選擇跳樓輕生。這種「心裡」內心的痛更無以複製轉移。因此面對這些感受性的情緒,它無以轉移在他者身上重現,更何況沒有生命的AI。
情感激發創作力很難被取代
「情緒」(emotion)有時也指「情感」;情緒是主體針對生命際遇、環境變化所做出的反應,古往今來功成名就的藝術家無不是在生命中歷經情感的煎熬,如蚌殼「濡沙成珠」淬鍊過程,沉澱出在藝術上留下可歌可泣的精神文化,例如音樂家貝多芬、梵谷的繪畫、羅丹的雕刻等等,這些是無以被AI取代。
因此,回到藝術家創作的工作是否會被AI取代?我的結論是「工作」可以被取代,但屬於藝術家生命遭遇、精神、情感這種激起創作原動力的情感,則無以被取代。就現實藝術創作的生態而言,很顯然,那些死抱技巧、臨摹抄襲、一成不變的藝術創作者或許會被世界所淘汰。例如中國水墨畫那些「大師」的徒子徒孫,盲目繼承傳統,千篇一律的梅竹蘭菊四君子;展現寫意技巧的人物花鳥畫,因為屬於「工作、技巧」屬性,所以會被AI取代。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