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精選【專欄】AI對台灣政治的觀...

【專欄】AI對台灣政治的觀察(系列2)- 國民黨的菁英為何難出頭

Date:

 

中國國民黨(KMT)近年來被外界批評「青黃不接」、「世代交替失敗」、「菁英難出頭」,這背後有多層次的政治與制度原因,以下分項說明:

一、黨內派系文化與老人政治主導

1. 派系把持,論資排輩
國民黨內部升遷與提名仍以「資格、資歷」為主,年輕或專業菁英即使有能力,若無地方派系靠山或資深人脈,很難被提拔。
派系人物對黨內提名與資源分配掌握強,造成新血難以突圍。
2. 「老人迴流」文化
許多高層職位或重要選舉場合(如2024總統大選)仍由過往政壇「老將」主導(如朱立倫、侯友宜、馬英九主導言論),造成新生代缺乏舞台。

二、缺乏制度化菁英養成機制

1. 青年培育體系薄弱
 相較於民進黨的「黨外運動傳承」、「黨公職培育營」、「立院助理轉候選人制度」,KMT缺乏一套組織化的青年培訓與升遷體系。
國民黨青年團長期被邊緣化,缺乏政策資源與媒體曝光機會。
2. 無法整合專業人才與智庫
國民黨雖有國政基金會等智庫,但與黨中央政策影響力有限,專業人士的建議常無法落實成政策,造成菁英對參政意願低。

三、政黨品牌形象老化、價值曖昧

1. 缺乏清楚的時代主張
對兩岸關係、青年政策、社會價值等議題,KMT經常態度模糊或立場反覆,使得有理念的新生代難以認同與融入。 年輕世代對KMT的中國聯想與威權印象仍深,造成「進不來、出不去」的困局。
2. 青年菁英與選民脫節
 一些黨內年輕人物雖形象清新,但未必有群眾基礎或地方實力,缺乏群眾動員與下鄉經驗,無法取代現有派系角色。

四、外部政治環境與媒體劣勢

1. 媒體資源不對等
民進黨與綠營勢力在本土媒體中相對佔優,KMT年輕菁英在主流或社群平台曝光不足,難以創造話語權。
2. 年輕族群排斥政黨標籤
在「天然獨」與「反威權文化」影響下,即便KMT出現有理念、有能力的年輕人,仍容易被污名化或貼上「不夠本土」的標籤。

五、實例補充:具潛力但受限的KMT菁英

人物 優勢條件 發展困境
蔣萬安 首都市長、外型佳、學歷亮眼 被視為「政治花瓶」、缺乏實質改革動能
羅智強 能戰能言,媒體表現活躍 被批「口水多過牛肉」、無地方派系支撐
李德維 理性溫和、具文膽形象 缺乏全國知名度、無選區深耕經驗

結論:KMT菁英難出頭的四大關鍵

黨內結構:老人主導、排擠年輕人、派系壟斷
育成機制:缺乏組織化青年培育制度,升遷與提名管道模糊
價值模糊:黨的立場不鮮明,難吸引有理念、有社會連結的年輕人才
社會環境:青年對KMT反感仍深、媒體聲量小、社會期待偏向民進黨改革者形象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陳榮祥
陳榮祥
陽明交通大學電子所畢業。

精通 資通訊、電力電子、生醫生技、創投管理。

曾任:台北市電腦公會常務理監事、經濟部科專考評委員、碩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 前董事長。

現任:銳傳媒網報 執行長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