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專欄】1582年福爾摩沙...

【專欄】1582年福爾摩沙一場陌生文明的接觸

Date:

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四百餘年歷史是處於被殖民的狀態。近代中華民國政府二戰敗逃台灣之後,一般人只知榮民開闢東西橫貫公路;榮民梨山種水果開墾的功勞,卻忽略了台灣泛原住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史實。

1987年政治解嚴之後,台灣史、美術史的研究成為顯學,透過以台灣為主體的探討研究呈現台灣民族的觀點,終於能有更完整的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尤其電影、文學藝術可以說先於其他藝術表現,最早具有批判性的藝術存在,呈現台灣早期自我覺醒的過程,例如從《悲情城市》到《流麻溝十五號》等,體會史詩般的電影藝術創作,開啟了對這一片土地的關懷。

展示火槍武力
展示火槍武力

以繪畫藝術表現有關早期台灣人民生活紀錄,以清乾隆間監察御史六十七使台期間(1744-1747)命畫工繪製的《番社采風圖》最為有名。然在史觀的立場上,是站在中國主體的文化觀點,注視其周邊「蠻夷之邦」化外民族,多少扭曲、醜化對「化外番邦」的住民形象。另以西方殖民主義者進入台灣所描繪的人文景象,台灣住民穿著、面相亦無以呈現對在地人物的寫實情況。

因此,筆者以台灣主體意識的觀點,藉由距今440年前在台灣發生的船難事件作為藍本,以繪本藝術表現的形式語言,描繪這一鮮為人知的東西方陌生文明接觸事件。

故事敘述1582年7月6日,澳門港口正上演著兩艘船即將出發前往日本的盛事,殿後的戎克大船為當地有錢的重要人士巴托洛梅·貝茲(Bartolomé Baez)所有,船長為安德烈 費優(Andres Feiyo)。船內裝載著包括數百金條等據稱是「澳門所有的財富」的高價貨物;船上乘客共有三百餘名,除了四位神父以及修士之外,還包括漢人、日本人、菲律賓土著以及來自非洲的黑人奴隸等。7月11日遇上日月合朔的強風;7月16日再遇上颱風,擱淺在福爾摩沙一片蠻荒的島嶼海岸。

榮盛的出帆
榮盛的出帆

《福爾摩沙陌生文明的近距離接觸》繪本,是根據李毓中主編/譯註,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出版《台灣與西班牙關係史料彙編》其中船難的三份記錄所書寫、描繪:1.來自西班牙的戈梅茲神父(Pedro Gómez)於1582年12月3日在澳門寫給耶穌會友人之信(葡萄牙文);2.菲律賓馬尼拉西班牙籍的桑切茲神父(Alonso Sánchez)於1583年8月15日所寫的〈船難述略〉(西班牙文);3.葡萄牙耶穌會修士皮列斯(Francisco Pírez)的記錄(葡萄牙文)。

短暫善意的互動
短暫善意的互動

「一畫勝千言」,透過繪畫與史詩般的書寫,希望讓讀者深入、親近四白多年前台灣這一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因此這一繪本的創作理念,是以台灣主體性、視覺語彙作為創作方式,敘述故事的推展。它具有:1.文獻上的詮釋意義;2.具有藝術創作的繪畫本質;3.它是老少咸宜的一本繪本,與目前繪本採用漫畫卡通的創作方式有所不同。

誠如台灣史學者翁佳音教授的研究認為「歷史是可以想像的結論」。那麼,讓矗立太平洋的這一葉福爾摩沙之島,知影阮愛台灣 ㄟ 心情!

註:《福爾摩沙陌生文明的近距離接觸》繪本,有興趣者請洽「銳傳媒」。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陳慶坤
陳慶坤
藝術工作者。 學術專長:藝術理論、彩墨畫創作 學 歷: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博士 著作: 2023 《福爾摩沙風中山水奇緣-台灣繪畫的理念與實踐》 2022 《福爾摩沙陌生文明的近距離接觸》 2019 《思想被宰制的福爾摩沙》 2018 《彩墨畫的理論與創作》 2014 《六朝自然山水觀的環境美學》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