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專欄】 沈政男應該讀對歷...

【專欄】 沈政男應該讀對歷史

Date:

前幾天,四位台灣蛋頭學者發表一份反戰宣言,遭到不同程度的抨擊,多數媒體認為,老共對台灣的武力威脅,付諸實施就是侵略,所以在北京可以反戰,在台灣舉行應該是「反侵略」,很可惜,中國人不敢反戰,簡單說,怕抓去關。

被抨擊的學者沒有怨言,偏偏一位精神科醫師沈政男自認學問好,認為台灣反戰宣言才正確,老共要收回台灣不算侵略,而是反侵略,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詭辯文字,真的服了這位老兄。

沈醫師認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清帝國才會丟掉台灣,這種概括而論,不只是不懂歷史,更違反事實。

鴉片戰爭是中英貿易戰爭

眾所皆知,1840年到1842年的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歷史上不是侵略戰爭,這是一場「通商戰爭」,簡單說,鴉片戰爭其實是中英貿易戰爭,英國決定開打,目標是為了做生意,不是要搶佔中國土地,引發戰爭的原因是中國拒絕與英國貿易,清帝國皇帝認為天朝不缺萬物,無需向國外購買,可是中國卻努力把茶葉,瓷器賣給英國,雙邊貿易缺乏互相來往,導致英國財政空虛,為了平衡財務,英國東印度公司只好販賣鴉片,當時,英國宗教衛道人士並不同意東印度公司把鴉片賣到中國,因此展開激烈辯論,最終,還是利益至上,英國政府否定了道德。後來,鴉片大量賣到中國,中國反毒大將林將林則徐,沒收英商鴉片,並在虎門公開燃燒鴉片,終於爆發戰爭。

戰爭打了兩年,中國戰敗,開啟通商大門。可是,中國卻百般阻礙,不願履行條約。過了幾年,1856年爆發第二次鴉片戰爭,又稱「英法聯軍」戰爭,戰爭原因除了貿易以外,還加上各地的教會案件,傳教士遭到殺害,以法國居多,引發法國政府不爽,英法聯軍攻打北京,算不算侵略,很難說。根據紀載,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時,當時,中國號稱人口3億,經濟體量全球第一,可以稱呼大帝國,康熙朝代還打敗俄羅斯帝國,還侵略東突厥,把土地改為新疆,這些戰爭都屬於地緣政治碰撞下的衝突,沒有侵略誰的問題。

算起來,清帝國200多年壽命,至少有150年,算是世界上強盛的國家,歷史上說,乾隆以後,中國才走向衰敗,問題在於內部腐敗,人口增加,底層人民得不到政府照顧,也因此民怨爆發民亂事件越來越多,簡單說,乾隆之後的清帝國,已經百病叢生,日暮黃昏。

日本維新成功 中國改革失敗

英法聯軍攻打北京之後,歐洲人已經看到這個帝國的缺點,歐洲已經使用槍砲,清帝國還停留在冷兵器時代,同時代被西方驚醒的日本,開始改革,明治天皇實施維新政策,學習西方。可惜,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改革,卻被一位控管皇帝的女人扼殺了。

回頭看看台灣是怎麼丟掉的,起因是中國對朝鮮附庸國的控制,已經隨著自己的衰敗,越來越無力。可惜,清帝國自己後知後覺,還以為朝鮮、日本這些小國,根本看不在大帝國眼裡。

讀歷史的人很清楚,中日兩國在面臨西方國家壓力時,都想學習西方的船堅炮利,這是兩個國家的競賽,誰改造自己成功,誰就有能力反抗西方壓迫,日本在維新政策之後,自我改造成功了,中國卻失敗了。

改造成功後的日本,要練習武士刀是否鋒利,學習西方殖民,企圖對外擴張,首當其衝就是有地緣關係的朝鮮國,以及站在朝鮮國背後的中國,所以,甲午戰爭不是一場侵略戰爭,而是亞洲新興的強權,對舊帝國強權的挑戰,

台灣並未遭到強權侵略

故事結局已經很清楚了,清帝國被小日本打敗了,到現在,仍然有中國人把這場戰爭視為恥辱,但是沒有人把這場戰爭稱為侵略。

台灣並不是被強權侵略,而是兩個強權簽訂條約下的犧牲品。1895年,台灣人被迫脫下清國奴的外衣,有兩千多人不願當日本人,自願回到唐山,一直到現在,從1624年荷蘭人治理台灣,剛好滿四百年,台灣還無法成為正常國家的悲哀,仍然是強權下的棋子,你只能怪自己的祖先太缺乏遠見。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洪博學
洪博學
曾任報社總編輯、國際公關公司主管,著作有「蔣介石支持台獨」、「籠蛇爭霸中國」等書,現為自由作家。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