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精選【專欄】震盪全球的關稅風暴...

【專欄】震盪全球的關稅風暴:台美談判與「廣場協議II」隱憂

Date:

 

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2025年4月,美國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啟動的相互關稅政策掀起全球經濟波瀾,台灣作為對美貿易的重要夥伴,無法置身事外。美國對台出口品課徵最低10%的追加關稅,迫使台灣尋求談判以爭取豁免。與此同時,金融市場傳出「海湖莊園協議」(Mar-a-Lago Accord)——被視為「廣場協議II」的猜測,引發對貨幣與貿易格局重塑的擔憂。本文從台美關稅談判的關鍵要點出發,探討台灣如何應對美國的貿易壓力,並分析「廣場協議II」可能對台灣經濟造成的衝擊,旨在為政策制定與企業策略提供洞見。

美國關稅政策的背景與影響

美國於2025年4月2日依據《國際緊急經濟權限法》(IEEPA)頒布相互關稅措施,川普宣稱美國巨額貿易逆差損害製造業,構成「國家緊急狀態」。根據白宮資料,該政策包含對所有國家的10%基本關稅(4月5日起生效),以及針對貿易順差國的追加關稅(4月9日起生效,但對台灣等非報復國暫緩90天)。台灣對美出口面臨10%至25%的關稅壓力,機械、電子零件等主要品項首當其衝。

這波關稅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動盪。根據明治安田綜合研究所的經濟模型,若關稅持續,2025年全球GDP將下壓0.6%,2026年更達1.6%,台灣經濟恐受波及。對台灣而言,對美出口占總出口約30%,尤其半導體產業高度依賴美國市場,關稅成本可能轉嫁至企業與消費者,壓縮利潤並推高通膨。

台灣的挑戰在於,美國關稅不僅針對貿易逆差,還涉及非關稅壁壘、為替政策等複雜議題。川普政府將台灣視為貿易順差國,關稅率雖未明確公布,但參考日本(24%)與歐盟(20%),台灣恐面臨類似高關稅風險。企業需重新檢視供應鏈,政府則必須在談判中尋求平衡。

台美談判的策略焦點

台美關稅談判的核心目標是爭取關稅豁免,恢復貿易自由化水準。2020年台美經濟對話雖未達成全面自由貿易協定(FTA),但為雙邊合作奠定基礎。台灣可借鑑日本在《日美貿易協定》中的經驗,強調市場開放承諾以換取關稅減免。然而,美國提出的五項關稅計算標準——包括匯率政策、增值稅(VAT)與數位貿易壁壘——讓談判複雜化。

匯率問題尤為棘手。川普政府認為美元高估削弱美國競爭力,台灣新台幣近年升值壓力已引發警惕。根據德勤(Deloitte)報告,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可能在談判中要求台灣限制貨幣干預,影響央行政策自主性。台灣需將匯率協商限定於財金部門,避免通商談判被貨幣議題牽制。

數位貿易壁壘是另一焦點。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2025年報告批評台灣的《數位通訊傳播法》對美國科技巨頭構成限制,增加法遵成本。台灣需在談判中展現靈活性,例如放寬對跨境數據流的規範,以換取關稅優惠。同時,參考美歐談判動態,台灣可預判美國對數位政策的訴求,提前布局。

「廣場協議II」的幽靈與台灣風險

「海湖莊園協議」是由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斯蒂芬·米蘭(Stephen Miran)於2024年提出的戰略文件,該文件提議透過關稅與貨幣調整,重塑全球貿易與金融秩序,類似1985年的《廣場協議》。圖/ @ArmelTango3

金融市場對「海湖莊園協議」的討論源自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斯蒂芬·米蘭(Stephen Miran)2024年的戰略文件,該文件提議透過關稅與貨幣調整,重塑全球貿易與金融秩序,類似1985年的《廣場協議》。當時,新台幣被迫升值,1990年曾最高24.62元新台幣兌換1美元。期待升值使熱錢大量湧入,市場現金充斥,無處可走,致使股市及房市畸形發展。如今,米蘭建議美國以關稅為槓桿,迫使貿易夥伴接受美元貶值,並將外匯儲備轉為100年期美國債券,以維持美國霸權。

對台灣而言,「廣場協議II」若成真,將帶來多重衝擊。首先,新台幣被迫升值將削弱出口競爭力,尤其半導體與電子業恐受重創。其次,台灣持有的美國國債若轉為超長期債券,將增加流動性風險,影響外匯儲備管理。根據中央銀行副總裁朱美麗於 2025 年 3 月 27 日赴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報告的數據,台灣外匯儲備約5,700多億美元,其中美國國債占比超過90%,任何強制性調整都將撼動金融穩定。

然而,米蘭的構想並非無懈可擊。哈佛大學教授弗蘭克爾(Jeffrey Frankel)批評其缺乏現實基礎,指出關稅可能推高美元而非貶值,且國際金融市場的複雜性使協調干預難以奏效。台灣應密切監測美國政策動向,與日本、歐盟等盟友協調立場,降低單邊壓力。

台灣的應對之道

面對關稅與「廣場協議II」的雙重威脅,台灣需採取多元策略。首先,強化區域整合,透過《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CPTPP)與東協市場分散風險,降低對美依賴。其次,推動產業升級,投資AI與綠能技術,提升全球供應鏈不可替代性。根據經濟部統計,2024年台灣半導體出口占全球市場逾60%,鞏固這一優勢將增強談判籌碼。

在談判策略上,台灣應採取「以退為進」方針,適度讓步於農產品與數位貿易,以換取關鍵產業的關稅豁免。同時,聯合企業界與學界,模擬關稅與貨幣調整的衝擊,制定應急計畫。例如,若新台幣升值10%,出口企業利潤可能縮水15%,需提前布局避險工具。

長期來看,台灣需重新審視貨幣政策架構。央行應加強與美國聯準會的溝通,避免被貼上「貨幣操縱」標籤。同時,擴大人民幣與歐元在貿易結算中的使用,降低美元風險。這些措施將為台灣在動盪的國際環境中爭取更大迴旋空間。

結語

台美關稅談判不僅是經濟博弈,更是地緣政治與貨幣格局的角力場。美國的關稅政策與「海湖莊園協議」傳聞,猶如懸在台灣經濟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台灣必須以精準的談判策略與前瞻的產業布局,化解關稅衝擊並防範貨幣危機。歷史教訓顯示,《廣場協議》曾重塑全球經濟版圖;如今,台灣需以智慧與韌性,在風暴中尋找立足之地,為未來開闢新局。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蔡鎤銘
蔡鎤銘
經濟學博士、金融業退休高階主管、淡江大學財金系兼任教授、台北張老師基金會副主委; 行政院第二屆終身學習楷模、2019金融研訓院校園黑客松金獎指導教授; 人生信條:「風鳴草勁、漱石無苔」。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