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開放經貿來往,通婚、旅行、留學,已經30年。但是,30年來,中國對台灣的偏見無所不在,到現在,網路還出現台灣人生活水深火熱的視頻。不少小粉紅認為,「中國人富有,台灣人貧窮」,腦袋這樣思考與事實認知相反,這種人佔中國人口相當多的數字,尤其是鄉村地區。這些人的訊息,當然來自共產黨官方或黨媒,這些人生活在中共洗腦的異想世界,重要原因就是老共網路封鎖,訊息隔離,使這些中國人遠離現實社會。
只要打開封鎖,中國大學生想要理解台灣,可以說易如反掌,根本無需千里迢迢,搭機來台。
老共資訊不公開,統計數字不正確,就是中台兩國交往最大敗筆。本來,交往第一個目標,就是打開兩國人民的眼界,看清楚對方。當真實目標失去了,其他就變成扭曲多餘。
例如,開放後,台灣可以自由收看中央電視,閱讀人民日報;但是,台灣的自由媒體無法進入中國,閱讀者還會被抓捕、判刑,結果中國人想要認識真實台灣,卻變成獲罪理由。過去,東西德兩國為了合併,先展開十年交往,重要條件就是,一切來往必須透明公開運作,西德人自由旅行東德,到處可以去,無所阻擋;相對的,東德人也可以自由旅行西德,甚至長住,體驗生活。更重要的是媒體資訊的互相開放,包含電視、電台、報章雜誌,只有這樣公平公開的自由往來,雙方對不同制度下生活的體驗和檢討,才可能奠定兩國合併的基礎。
老共把兩岸交流當統戰良機
可惜,中台互往30年,完全浪費時間。老共把互往當作統戰滲透好機會,以經貿威脅台灣,台灣則擔心被紅色滲透。30年後,老馬哥還搞了換湯不換藥的大學生交流活動,看不出對緩解中台的矛盾緊張,有任何好處。
老馬主持的大學生交流結束了,說穿了,這是一場黨官監控,共青團陪伴的旅行團體。一位與中國大學生交流的政大學生事後說,「當中國大學生被詢問有關社會國家的議題,中國學生完全不敢回答,擔心說錯話」,還必須由陪伴的共青團大哥哥回答,內容則千篇一律與黨國宣傳機器同步,這種交流再搞十年,除了浪費金錢以外,對中台兩國增加認識有何助益。
中國大學生看了故宮,讚嘆中華文化,沒有人敢問,這些國共內戰期間,從北京搬到台灣的藝術品,應該如何處理?
還有一位中國大學生更妙,她看到台北到處是以中國名稱的街道,居然說,「從路的名稱就知道中台雙方的中國連結如此緊密」。
這位學生顯然不做功課,也不理解台灣所經歷獨裁統治年代,台灣街道充斥中國名稱,不是台灣人願意,而且一直是台灣人的恥辱,到現在,還是台灣政黨輪替後,轉型正義工程不作為的缺憾。
國民政府內戰失敗後,藉著盟軍託管命令來台灣,結果託管變成長期佔領。國民黨為了清洗日本對台灣殖民統治五十年,開始「去日本化」施政,所有街道地名全部改成與中國有關的省分地區,這些地名剛好給了初到台灣兩百萬逃離中國的難民思鄉的依靠。
隨著時間更替,以及中台政治解凍後的開放,老一代的中國難民或選擇回中國故鄉,或留在台灣,全憑自由決定,街道名稱式的思鄉情緒,已經大大淡化了,如果用街道名稱就要無限上綱到台灣人對中國認同,恐怕是想太多了。
好的交流目的當然是化解中台誤會,降低衝突,讓中國知青理解,台灣人超過半數不願意被併吞,台灣人更討厭經貿威脅,台灣人也討厭中國軍事恐嚇,如果中國學生只是到台灣看風景,吃吃喝喝,建議老馬哥不要再浪費錢了。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