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國內旅遊【專欄】開放海禁、空禁才能...

【專欄】開放海禁、空禁才能拼經濟!

Date:

上帝非常眷顧台灣,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就已經賜給台灣一個「Ilha Formosa!」美麗島,台灣海峽則稱為「福爾摩沙海峽」,當時的葡萄牙人還製作了一枚硬幣。

所以、拼經濟必需要有一套極周延的規劃,才能夠按部就班逐項完成,台灣四面環海,擁有比非常多的國家更優勢的天然資源與先天的條件,只因為歷年來,鮮少有心手握莫大公權力的政治工作者,懂得利用天然的優勢,為台灣開創無限的商機,誠屬遺憾之至!

前外號台灣涼椅大王曾振農也是國內唯一以直升機當交通工具的政治人物,因有三、四次開直升機到處跑攤,之後因被認為違規使用,引來各界撻伐,最後只得把直升機出售,這在世界文明先進國家,擁有私人直升機,除了必需考取開直升機駕駛執照以外,是一件很稀鬆,很平常不過的事。

特別是有非常多的國家,不少人都擁有私人飛機,自由翺翔,私人遊艇,出航前只需向各出海港口服務處報備,目的只是預防萬一遇有暴風,或是颶風警訊,易於方便聯繫,這就是有規範的自由價值之可貴,可是,在也是自稱自由、民主「中華民國」的台灣,卻不被允許,這和發展經濟顯得有點諷刺!

花蓮輪帶動東部海運觀光熱潮

台灣轟動一時的「花蓮輪」渡輪,由日本林兼造船於1971年6月25日動工建造,同年12月25日竣工。此船原屬宮崎汽車渡輪所有,1972年後併入日本汽車渡輪。於1975年,由日本轉賣給台灣的豪華快輪公司,抵台後命名為「花蓮輪」。1975年7月15日花蓮輪首航典禮,在基隆港第二碼頭舉行,晚上由花蓮開航,凌晨到基隆;白天再由基隆開到花蓮,當時的花蓮輪可搭載大小汽車與人共乘,一度成為東部海運觀光熱潮。

不料、1980年因北回鐵路通車後,1983年4月19日卻在花蓮港北美崙鼻附近觸礁停航,經拍賣欲拖往香港修復途中,卻遭遇颱風而沉沒,花蓮輪最終不敵競爭,又沒能有效轉型。花蓮輪登場之初,曾經在電視上大打廣告:「我是海上的玄宮,我是北海的蛟龍,載滿一船的歡樂,駛向金色的碼頭」。

談到轉型,在1983年的「中華民國」台灣,似乎還比較欠缺有市場規劃(Marketing)的專業人才,導致以選擇停航結束營運。如果有搭乘過加拿大從溫哥華到維多利亞島(Victoria Island)的渡輪。包括人、汽車、各種機車、貨物、遊覽車、貨車、大拖車等,全都可以透過渡輪Ferry運送,人到達目的地後,自駕的汽車也同時到達,只能以車水馬龍形容,具有無限商機。

圖/wikicommons
圖/wikicommons

有住過歐洲國家的人,大都知道有不少歐洲人長期都住在海邊的私人遊艇,這些私人遊艇,就好像ㄧ間自己的家ㄧ樣,裡面陳設,包括臥房,浴室,廚房,應有盡有,完全可比擬ㄧ間水上房屋,尤其是偶而有地震國家的人,覺得住在水上的私人遊艇更覺得安全,大多數的歐洲人,都非常懂得享受人生,特別是在沒有海禁的國家,想去哪裡?想愛去哪裡,自由自在,完全不受羈絆。

台灣四面環海,本應充份利用海上客、貨輪運輸,有效疏解陸路交通壅塞,包括運送瀝青,水泥,沙石,鋼板,鋼管,煤碳,礦產等可能造成塵土飛揚,和易於造成空氣污染疑慮,卻鮮少看到有權責單位呼籲或鼓勵水路運輸。值得ㄧ提的是,拼經濟和開放海禁、空禁,是有絕對的關聯。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黃育旗
黃育旗
現任台灣小留學生家長協會秘書長。出生於一貧如洗的偏僻農村,從稍微懂事到開始讀小學,從未摸過「錢」長成什麼樣子。因緣際會分別和美國人以及荷蘭人一起工作長達25年,對西方人的文化、思維及敬業態度,有深刻的體會,也開啟了寬闊的國際視野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