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專欄】越南人為什麼會成為...

【專欄】越南人為什麼會成為美國拉攏的對象?

Date:

一、中越戰爭的爆發與中國軍隊的撤走

1975年4月,因為南越的投降,越南就實現了南北統一,並將國名改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雖然和平到來,但越南在1979年入侵柬埔寨。這是因為當時得到中國支持的柬埔寨紅色高棉政權迫害柬埔寨境內的越南人,而導致大量柬埔寨難民湧入越南。越南則受到了蘇聯的支持,柬埔寨的紅色高棉政權則得到了中國的支持,因此這場戰爭呈現出中蘇代理戰爭的局面。另外,中國對越南的入侵柬埔寨感到憤怒,於是就入侵越南,爆發了中越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越南軍隊在戰略和士氣上都優於中國而佔了上風,於是中國軍隊就撤回到境外邊界。從軍事力量和綜合戰鬥力來看,中國是明顯比較強大,但從組織能力和戰鬥力來看,越南更有凝聚力。在1979年的中越戰爭中,儘管在軍備方面中國佔據了壓倒性優勢,但越南積極利用了越戰期間美國和俄羅斯留下的坦克和武器,勇猛果斷地抵抗了中國軍隊。

二、歷史上的中越戰爭

在漫長的歷史中,中國和越南進行了多次戰爭。無論如何計算,從歷史上看,主要的戰鬥就有15次以上,而在這些戰役中,越南可以說幾乎沒有輸過。極端來地,即使越南看起來曾經處於守勢,但越南也一直堅持抵抗,並於最後將中國趕了回去,而這幾乎可以說就是越南的歷史。越南在對抗中國的侵略中,經常採用引敵深入,而進行“遊擊戰”,最終取得勝利。越南在「敵人的(away)場戰」方面的表現是普通的,但在「主(home)場戰」中則非常強大。越南人對抗中國已經習慣了,所以他們不會輕易屈服於中國。

三、越南人的外交手段

越南的談判,我們可以用堅韌不拔的雙面夾擊來加以描述,他們用此贏得對方的妥協。

那麼,這種越南的堅韌從何而來呢?從地緣政治上看,越南是一個半島國家,從北到南有數千公里。因此,它註定容易受到來自北方和南方的攻擊。
一方面,越南因此變得越來越擅長採用柔軟結構的防守來抵禦攻擊。在外交上,他們可能也掌握了辨識敵人的弱點和威脅,並擁有巧妙躲避的技巧。如果一直受到來自北方和南方的攻擊,他們就會產生利用漁夫之利的智慧。

四、越南人的自尊心與中華文明的關係

對於越南而言,最重要的“大國”是北部鄰國中國。儘管現今的越南是以多方面的外交政策為其基調,但是在政治外交領域當中,如果問說與越南最重要的雙邊關係是什麼呢?那這不是與美國的關係,也不是與日本的關係。如果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越南國家的存立基礎主要是依賴於與中國之間的穩定關係。在目前的經濟領域,中國的存在感現在已經是壓倒性的。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2022年的速報數據所顯示,越南的最大進口來源國是中國(第二是韓國,第三是日本,第四是台灣,第五是美國)。越南的最大出口國是美國,但第二大出口國是中國(第三是韓國,第四是日本,第五是香港)。中國在對越南的進口和出的數字每年都在增加,其國內經濟的走勢會受到中國經濟的影響,這就跟東亞的日本和韓國所面臨的情況非常相似。

越南民俗放水燈/越南觀光旅遊局
越南民俗放水燈/越南觀光旅遊局

但在文化方面又如何呢?越南(Vietnam)這個國名本來就可以使用漢字表記,這反映了越南傳統上屬於漢字文化圈和儒教文化圈。這是因為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10世紀,越南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裡頭受到了中國不同王朝的統治,而這對越南就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即使在獨立之後,越南各個王朝仍然保持著冊封體制下的朝貢國地位。雖然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越南經歷了法國約100年的殖民統治,但漢字和儒教的影響在國內各個階層中仍然非常濃厚殘留著。例如,科舉考試作為高級文官任用的國家試驗,即使在法國殖民統治之下,仍然持續到1919年,比其“原廠”的中國(於1905年廢止)更加長久。

因此,中國(以及中華文明)的因素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都滲透到越南,如果不考慮這一點,對越南進行人文社會科學之研究幾乎是不可能的。儘管越南是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的成員,也被歸類為東南亞的一個國家,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越南可以說是屬於東亞國家,是具有所謂大概念的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在現今國際社會中,由於中國的存在感日益增強(不論正面或負面),與台灣、日本和韓國之經濟有所連結的越南在東亞的定位,以及在美中的角力之下,其地位會如何變化,這是令人關注的一個重點。

越南與日本一樣屬於漢字文化圈和儒教文化圈,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短暫處於日本軍隊的佔領之下。

中國經常被認為是一個非常重視”面子”(也就是自尊心)的國家。這種情況不僅是中國的特色,也是深受儒教,尤其是受朱子學影響的東亞地區(包括日本和朝鮮半島)很顯著的特徵,越南也不例外。有研究者甚至說,對”面子”的拘泥,韓國、朝鮮和越南等地的人們似乎比中國人更加強烈(此處的中國人指的是”漢族”,越南人指的是”京族”。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族群在中國與越南內的人口占比約為九成)。日本記者近藤紘一有一本名為《來自西貢的妻子和女兒》(文藝春秋出版)的書。雖然這本書是半個世紀前的紀實(non fiction)作品,但它是了解越南人而值得一讀的書。

越南社區景點/越南觀光旅遊局
越南社區景點/越南觀光旅遊局

在這本書中,近藤紘一這樣描述了越南人對”面子”的態度:「當我剛搬到西貢時,一位親近的知識分子告訴我,這個國家的相處之道的鐵則是”永遠尊重對方的名譽感”。在以後的生活經驗中,近藤就經常感到這個國家的人們對”面子”有著異常的拘泥,而實際上這種拘泥已經成為越南人日常行為的一個基礎,這不僅僅限於個人的行為和人際關係,有時甚至在涉及政治和外交問題時,都會讓人們感覺到面子無所不在地露臉出現,有時甚至會讓旁觀的人覺得,這是否讓這個國家的生活變得是更加複雜。」

越南人這種高度的自尊心在前近代的封建王朝時期,就隨著儒教在各社會階層中的滲透而形成,並在最後一個獨立王朝——阮朝(1802年~1945年)時期到達了頂峰。在阮朝的各代皇帝和他們的周圍,他們就嘲笑了同時代的清朝,認為清朝是由滿族(不是漢族)所組成的”夷狄”王朝,而他們自己才正確地承襲了中華文明。

本來,被儒家當做理想的古代中國的城市國家”周”是相當小的,因此領土較小的越南甚至有一種自豪感,認為他們才是真正遵循儒教教義的國家。這種自負就被稱為”小中華思想”,而這個思想也同時存在於同時代的朝鮮王朝當中。
在越南史研究中,這種越南版本的中華意識就被稱為”南國意識”。對於”北國”中國來說,”南國”越南被視為在文明上,是對等並且是獨立存在的國家,越南這種國家的自尊心就是源於此。而這正是越南人驕傲的”面子”的淵源。
 透過以上的敘述,讀者應可了解拜登為什麼要拉攏越南了。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張正修
張正修
曾任考試委員、開南大學法律系系主任、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兼任副教授、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