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專欄】誤解聯合內閣

【專欄】誤解聯合內閣

Date:

內閣制國家的權力中心在國會,國會結盟才產生聯合內閣,台灣不是內閣制國家,不能產生聯合內閣的功能。

民進黨主席暨總統當選人賴清德日前在「仁愛路四段五0七號」線上Podcast直播表示,未來的挑戰可能是三黨共同承擔,大家都分享彼此理念,尋求共識、共同面對國家挑戰。所謂一黨獨大已不復見,立法院不同政黨之間通常是對意識形態意見不一。

賴清德在民進黨新聞部主任吳崢及台北市議員苗博雅、林亮君合開的Podcast節目線上直播,談及未來行政院長、總統府秘書長人選,賴清德表示,未來組閣也會秉持「民主大聯盟」理念,不只行政院長要推出好人才,各部會首長也一樣,不完全是民進黨,只要是好的人才,不管是在其他政黨,或者是社會上符合眾望的傑出人才,都很樂意邀請,已經有好幾個人選在思考,但現在還在選立法院正副院長,時間比較接近就會跟社會大眾報告,也歡迎大家推薦、指教。

賴清德之所以會規劃非民進黨人士入閣,除了朝小野大的困擾外,綠營內部也有些糾葛。在立委選舉時,與民進黨結盟的政黨全部陣亡,越親密亡得越徹底,與民進黨敵對的民眾黨反而快速成長,這個結果等同鼓勵在野黨與民進黨敵對,促使今後民進黨的路不平坦。為了舖好以後的路,賴清德只好分配資源給結盟的在野黨。事實上賴清德模仿「民主大聯盟」組閣,會使小黨亡得更徹底。在野黨與民進黨結盟,提升同質性,促使大選時的政黨票被吸光。若是民進黨吸收小黨的菁英入閣,小黨不只流失選票,還流失人才,真的禍不單行。

聯合政府要在內閣制才有辦法推展,內閣制國家由人民選出國會議員,再由國會議員超過半數的政黨組閣。若最大黨的國會議員沒有過半,就與其他黨結盟,再由結盟後的最大黨組閣,所以是在國會結盟,不是在任命內閣時,讓結盟的在野黨分一杯羹。

行政與立法分立的國家(如台灣),權力並非集中在國會,而是分在行政與立法單位,且相互制衡,內閣也不是由國會議員兼任,就算小黨有人入閣,也與國會扯不上關係,只是代表小黨有人去分一杯羹而已,與國會議員團隊扯不上關係。依循台灣的體制,在朝小野大的環境下,內閣任用非執政黨人士,也起不了作用。在內閣制國家,分到一杯羹的內閣有國會議員的身份,可以在國會配合執政黨。在行政與立法分立的國家就沒有用,甚至於會有負面效應。

二000年陳水扁執政時也是朝小野大,為排除此困擾,阿扁總統特地任命中國國民黨籍的唐飛為行政院長,期待由唐飛疏通藍營的立委,依陳水扁的盤算,軍方一向頗受藍營的尊重,事實上牽涉到政治版圖時,藍營不吃這一套,唐飛發揮不了功能。台灣不是內閣制國家,內閣與國會相互制衡,任命在野黨入閣,不能解決朝小野大的問題。

(作者為中山大學退休教授、台灣安全促進會會長)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陳茂雄
陳茂雄
中山大學退休教授/台灣安全促進會會長。
曾任:考試委員、中山大學教授兼總務長、台電公司核能工程師。
學歷: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博士。
學術著作、國際期刊四十多篇。
著有:黑卒食過河、俯仰斯土、一個中國 兩個台灣...等10餘本著作。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