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專欄】行行出狀元 教育學...

【專欄】行行出狀元 教育學生適性發展

Date:

新北市某國中三年級郭姓學生,12月25日持彈簧刀對楊姓學生割頸,經過連日急救,楊姓學生仍宣告不治。對此,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表示,教育部要負全責,教育部主管的學生攜帶危險物品管理辦法,實際上窒礙難行。此外,全教產也批評,目前教師形同被廢武功,不能糾正學生,口氣不好也被投訴、不能處罰,連罰站都是體罰。

教育部連個別學生行為也要管,那根本不需要地方政府,也不需要各級學校校長、教導主任、班級導師,全國學生的行為全部都歸教育部長一人來管就好,根本是大笑話!

此為地方事務,應由所轄縣市教育局督導該校校長、訓導人員、班級導師查明原因、勤做家庭訪問,對學生行為偏差,平時就應注意、輔導,不需由教育部統一規定。若學校出事,是由該縣市教育局負責。

筆者當過國中導師,非常清楚,負責任、有愛心的導師最重要,該班學生表現往往最為優異。反之,無責任心,對學生不付出愛心、用打罵教育的導師,該班往往最容易出事。

本事件可查一下該班導師的管教方式,可證明我所言不假。

筆者認為,可參照歐美國家與以色列的教育方式,他們是順著孩子的天性而為,而非像台灣揠苗助長,急於速成,因為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規律,大人無需為他們擔心。歐美國家普遍有行行出狀元的思維,讀書並非人生唯一的出路,譬如他們有籃球或足球等運動巨星,比醫生或律師等更令人欣羨。

歐美國家重視技職教育,絕不讓任何一人落後,哪像我們只重視升學主義,還分資優班與放牛班,令許多學業成績差者的心理產生挫折,進而行為產生偏差,這非正常教育。

愛的教育非口號,應落實在行動上,不必硬性規定學生非統一學制式科目,如果學生對運動或工藝有興趣,可允許他們花多一點時間在自己感興趣的科目上,如美國NBA職籃明星喬丹與詹姆斯在學時即如此。

喬丹與詹姆斯在中小學時很調皮、好動,對制式科目不感興趣,但是對運動有興趣,老師就引導他們朝此方向努力,終於造就籃壇巨人,成就非凡,很值得我們中小學老師省思。

總之,教育是良心事業,需要充滿耐心與愛心的老師參與,如果沒有,可選擇其它行業。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鄧鴻源
鄧鴻源
師大物理系學士、台大物理所碩/博士,曾任教於中學與大學。關心國家與社會問題。解嚴後在各媒體發表投書,內容涵蓋教育、科學、政治、經濟、外交、國防與內政等各層面,先後以筆名陳振、展昭與郭靖發表。立場為捍衛台灣尊嚴、主權、自由、民主與人權,希望台灣能成為東方的瑞士或以色列。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