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精選【專欄】自由燈塔的黑暗反差...

【專欄】自由燈塔的黑暗反差:哥倫比亞大學如何秘密懲罰批評以色列的學生

Date:

 

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美國大學向來以言論自由為傲,視校園為思想交鋒的聖地。然而,當學生針對敏感國際議題發聲時,這一理想卻屢屢受挫。自以色列對加薩(Gaza)的軍事行動引發全球關注以來,美國校園成為抗議與爭議的焦點。根據獨立調查媒體《Drop Site News》3月5日的報導,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自2024年起,對參與親巴勒斯坦活動或批評以色列政策的學生實施了一套秘密紀律處分程序。這一舉措不僅牽涉校園管理,更與美國的政治氛圍交織,尤其是在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威脅對抗議採取強硬措施的背景下。本文將依據報導內容,剖析這一程序的運作、背景及其對學生的影響,並探討其對學術自由的衝擊。

秘密紀律程序的內幕

川普在2025年3月的Truth Social貼文中威脅,若大學允許「非法抗議」,將失去聯邦資金,並稱抗議者應被「監禁或永久遣返原籍國」。他還警告,美國學生若參與抗議,可能面臨永久開除或逮捕。這種政策導向對大學形成巨大壓力。

《Drop Site News》披露,哥倫比亞大學針對批評以色列的學生啟動了一套不透明的懲處機制。自2023年秋季以來,學生因參與抗議、舉辦講座或張貼相關海報而被校內的平等與包容辦公室(Office of Institutional Equity, OIE)盯上。報導指出,這些學生收到信件,指控他們的行為可能構成「歧視性騷擾」,違反美國民權法第六章(Title VI)。然而,指控細節往往含糊不清。一名匿名學生因張貼「譴責以色列」和「以色列是恐怖國家」的海報被調查,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如果我寫的是『殺死猶太復國主義者』,我能理解為何被指控,但我的內容完全不是這樣。」這顯示校方試圖以寬泛的政策壓制言論。

這套程序的隱秘性令人側目。報導顯示,學生在接到通知後,通常無法立即得知具體指控或證據,甚至在調查中被剝奪基本的程序權利。例如,一名學生僅因參加校外活動就被傳喚,卻未獲告知具體違規行為。這種做法繞過了哥倫比亞大學公開的學生紀律政策,轉而依靠秘密機制迅速懲處學生,顯示校方意圖在不引發廣泛關注的情況下平息爭議。

政治壓力下的校方行動

哥倫比亞大學的秘密懲處並非孤立事件,而是受到美國政治氣候的直接影響。根據《Drop Site News》,川普於2024年11月贏得總統選舉後,其政府對親巴勒斯坦抗議採取強硬立場。川普在2025年3月的Truth Social貼文中威脅,若大學允許「非法抗議」,將失去聯邦資金,並稱抗議者應被「監禁或永久遣返原籍國」。他還警告,美國學生若參與抗議,可能面臨永久開除或逮捕。這種政策導向對大學形成巨大壓力。

報導進一步提到,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長小羅伯特(Robert F. Kennedy Jr.)於2025年宣布審查哥倫比亞大學的聯邦契約,指責其成為反猶太主義的溫床,並將此比喻為「致命瘟疫」。這一言論為校方提供了政治正當性,使其得以收緊對學生言論的管控。早在2024年春季,時任校長米努什·沙菲克(Minouche Shafik)因校內抗議在國會接受質詢,當時學生搭建「加薩團結營地」(Gaza Solidarity Encampment),要求校方披露並撤銷與以色列相關公司的投資。沙菲克隨後授權紐約警方進入校園逮捕學生,這是自1968年反越戰抗議以來首次如此大規模的警方介入,顯示校方在壓力下選擇強硬回應。

這種政治氛圍還影響了校方的長期策略。報導指出,哥倫比亞大學似乎試圖通過秘密程序避免公開衝突,以保住聯邦資金與聲譽。然而,這種做法反而引發更多爭議,讓外界質疑其是否犧牲了學術原則。

學生的反抗與法律挑戰

面對校方的秘密懲處,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選擇抗爭。根據《Drop Site News》,2025年2月,三名學生對校方提起訴訟,指控其在處理親巴勒斯坦活動相關的停學處分時,違反校內政策與紐約州法律。這三人包括凱瑟琳·柯倫-格魯姆(Catherine Curran-Groome)與另一名學生帕里西(Parisi),他們因參與2024年3月的「抵抗101」活動而被臨時停學。該活動由巴勒斯坦工作小組主辦,邀請講者討論對抗殖民與佔領的歷史策略,包括武裝抵抗。

訴訟顯示,柯倫-格魯姆曾尋求校方批准活動,但校方以講者背景為由要求改為線上或校外舉行。活動最終移至校外,但參與者仍被懲處。她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們在營地設立那天,沙菲克正在國會作證。我們試圖質疑校方如何應對國家壓力與學術自由,但哥倫比亞完全沒通過這場考驗。」隨後,他們因參與營地抗議再次被停學,這顯示校方試圖以連續懲罰壓制學生。

報導還提到,2023年11月,校方暫停「巴勒斯坦正義學生會」(Students for Justice in Palestine)和「猶太和平之聲」(Jewish Voices for Peace)的活動資格。這一決定激發更大抗爭,學生在次日重建營地,掀起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學生運動。這場法律與實體抗爭顯示,學生試圖通過訴訟與集體行動揭露校方不公並捍衛權利。

學術自由的危機

哥倫比亞大學的秘密紀律程序對學術自由構成深遠威脅。《Drop Site News》分析,這套機制旨在通過恐懼與懲罰,遏制學生對以色列政策的批評。一名受訪學生表示:「我可以自由批判美國政府,但不能批評以色列,這是什麼邏輯?」這顯示校園言論自由受到地緣政治與意識形態的雙重制約。

報導指出,這種壓迫可能成為其他大學的範例。隨著川普政府威脅對抗議採取更嚴厲措施,其他學校或效仿哥倫比亞的做法,進一步限縮學生表達空間。這不僅損害大學作為思想碰撞場所的價值,也可能影響學生對正義議題的參與意願。一名學生告訴《Drop Site News》,她在調查期間感到「孤立無援」,擔心未來因言論受罰,這顯示自我審查已悄然萌生。

從更廣泛的視角看,這一事件反映了美國在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中的立場如何影響教育領域。當校園成為政治戰場,學術自由的界限被重新定義,學生與學者可能被迫在良知與安全間抉擇。這不僅是哥倫比亞的危機,更是當代高等教育面臨的挑戰。

結語

哥倫比亞大學對批評以色列的學生的秘密紀律處分程序,揭露了校園言論自由在政治壓力下的脆弱性。《Drop Site News》的報導顯示,從秘密調查到學生抗爭,這一事件凸顯了權力與學術理想的衝突。校方試圖以模糊政策與外部壓力為由壓制異議,但學生的法律與實體反擊顯示他們並未屈服。在號稱言論自由與民主燈塔的美國,竟上演如此壓迫戲碼,這種反差令人震驚。當大學從思想的堡壘淪為順從權力的工具時,我們不禁要問:教育的本質何在?這場爭戰的結局,或許將決定未來校園能否繼續承載多元聲音與正義呼聲。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蔡鎤銘
蔡鎤銘
經濟學博士、金融業退休高階主管、淡江大學財金系兼任教授、台北張老師基金會副主委; 行政院第二屆終身學習楷模、2019金融研訓院校園黑客松金獎指導教授; 人生信條:「風鳴草勁、漱石無苔」。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