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5月24日的專欄─《公園變農田 習近平強推「退林還耕」大躍進歷史重演?》一文中,有談到中國實施退林還耕的實際情況。本文從中國政策的轉變,來看獨裁者習近平如何使中國人可能陷於飢餓的危機。
中國的農業政策帶來污染
中國長期以來人口超過13億,占世界人口的20%,但其農耕地只占世界的9%。中國的國土雖然廣大,但大部分是沙漠與山岳地帶,不適合農耕。即使想要增加農耕地,也很難增加。而且即使有土地,但中國卻要將農地轉為工業用地,以支撐其快速的經濟成長。因此這就變成要以僅僅的9%農地來飼養20%的世界人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所使用的手段就是用《提高有限農地的單位面積之收穫》來供給增加的人口。於是就大量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而為了更有效利用農地,每年就在同一的土地上種植同一作物,而這就造成地利減退,為了對土地的地利減退加以補救,又再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而為了提高單位面積的收穫,還是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這在不知不覺之間,就污染了河川與地下水。
工業化所帶來的環境污染
此外,為了支撐經濟成長的工業化,也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有不少的重化學工廠被蓋在田地之間,化學物質就排出而污染了土地與河川以及空氣。
習近平擔任國家主席一年之後的2014年,中國的土壤約16%都有某種程度的污染,其中,農地有19.3%被污染。這等於是有2成被污染的世界9%的農地要飼養世界20%的人口。
變臉的習近平–兩個截然不同的習近平
習近平在1985年當河北省正定縣的書記時,訪問美國,就訂下了43.1億大量收購大豆的契約。2012年,習近平與烏克蘭締結農業開發計畫,中國融資30億美元,在烏克蘭建設肥料工廠等,以整備烏克蘭農業相關的基礎設施。而做為返還融資的手段,烏克蘭就將玉米出口至中國。因為這個緣故,烏克蘭就成為世界屈指可數的穀物生產國與出口國。
結果中國進口玉米,有3成是依賴烏克蘭,其他7成是依賴美國。中國在2019年進口的玉米是500萬噸以下,2020年超過1000萬噸,2021年超過2800萬噸,成為世界第一大進口國。在烏俄戰爭以前與美中關係惡化之前,中國的玉米進口有99%是依賴美國與烏克蘭的。
從《退耕還林》轉換成《退林還耕》
但是,習近平挑起中國夢,要在太平洋與美國平起平坐之後,美中關係日益惡化。
本來,習近平原本提出《退耕還林》的政策,停止對地利不好的土地加以耕作,而推動植林以使之返回原本的森林狀態。後來,中國共產黨在2023年的3月5日到15日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李克強後任的總理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幕後的記者會就說:《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端在自己手中》,而打出重視穀物生產的方針,於是過去的《退耕還林》就轉換成《退林還耕》。
結果,中國就又走回老路,要用狹小的農地求得更大量的收穫,使得環境負荷更加重。其實習近平應該很清楚知道:森林減少會是與地球暖化對策走相反的道路的。
獨裁者的決策模式
習近平明知中國人的肚子要靠外國,卻執意要與美國對抗,更在烏俄戰爭中支持俄國,使得烏克蘭漸漸增強對中國的反感。他的獨裁其實會使中國人可能陷入飢餓,另一方面,也造成溫室效應擴大,使世界受害,一方面又使中國污染加深,一方面也使中國經濟衰退。這就讓我們看清獨裁者是善變的,他是不會把人民擺在政策的考量上的。或許,美國與烏克蘭縮小對中國的穀物出口時,可能就是中國人官逼民反的日子。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