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專欄】經貿風險很少來自意...

【專欄】經貿風險很少來自意外 ECFA問題大多有跡可循

Date:

台灣係島型經濟,仰賴對外出口以帶動經濟成長。2023年,台灣對中國大陸與東協之出口35.2%與17.6%,分居前二名。 2010年1月「ASEAN 10+中國」啟動,衝擊台灣於中國大陸市場與東協市場之競爭力。

 

為因應此一情勢發展,政府加速與中國大陸於2010年6月29日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正式宣告海峽兩岸Chaiwan (China and Taiwan) 時代的來臨。

ECFA的執行成效評析

自2011年1月1日兩岸ECFA生效以來,馬政府執政時期(2011~2015),列為ECFA早收清單出口貨品的增幅確實大於對中國大陸全部出口貨品的增幅;蔡政府執政時期(2017~2023),除2021年外,列為ECFA早收清單出口貨品的增幅反而小於對中國大陸全部出口貨品的增幅,見表1。

上述數據反映能否藉由ECFA提振台灣對中國大陸市場出口競爭力,還需視當時執政的政黨角色而定。故而,關稅減免並非提振出口萬靈丹,台商仍須致力於技術創新以提振出口競爭力。

累積2011年至2023年止,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貨品之關稅減免金額估計達101億美元,見表1。

經貿合作創造兩岸互惠共榮的雙贏局面

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絕大多數都是供應大陸台商加工後,再自中國大陸出口至歐、美市場的中間產品(零組件)。

依財政部統計處資料, 2021年台灣對大陸市場出口之結構,中間產品占比88.7%﹔機械與運輸設備占比6.5%﹔消費財(如農、漁業品)占比4.9%。

中間產品及機械設備二者佔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比重高達95.2%,消費產品僅4.9%,這顯示台灣對中國大陸之順差幾乎為台商西進投資帶動中間產品及機械設備出口到大陸的臍帶效果所致。

台灣出口零組件等中間產品,在賺取中國大陸市場幾百億順差的同時,中國大陸將零組件組裝為成品後出口,也同樣賺取對歐、美、日幾千億的順差。中國大陸除享受貿易順差所帶來之外匯累積及經濟增長外,也獲致就業增加及技術升級的利得。

兩岸經貿合作是亞太區域供應鏈關鍵的環節,實質創造了雙方貿易互惠、經濟共榮的雙贏局面。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郭國興
郭國興
文化大學國際貿易系教授、國立臺東大學特約講座教授、日本東京大學農學部特任客座教授、日本慶應大學法學部訪問教授、英國倫敦政經學院訪問學者、英國里茲大學商學院訪問研究學者、中國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課程講座、中國北京外國語大學客座教授、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諮詢委員、行政院僑務委員會專家委員、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顧問、兩岸政策協會副理事長、編著「兩岸經濟合作與新南向政策﹕台灣的策略與布局」。

作者出生台東偏鄉,幼年家貧,隨父母遷居墓仔埔旁多年,成長及求學過程比他人付出更多心力與代價,但也奠下日後堅定不撓的毅力。

「撕裂的台灣不可能在國際上有競爭力」。作者雖無懷瑾握瑜之德,但負經世濟民之志。對台灣這塊生於斯、長於斯的好山好水,充滿鄉土情懷的感恩及回饋之心,也心繫台灣經濟之永續發展與萬千青年學子能否於職場謀有一席之地。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