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精選【專欄】絕密外洩:川普團隊...

【專欄】絕密外洩:川普團隊如何將戰爭計劃誤傳給記者?

Date:

 

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在數位化時代,資訊安全的重要性無可替代,尤其是在涉及國家安全與軍事行動的敏感領域。然而,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的國家安全團隊卻在2025年3月爆出一場令人震驚的失誤:他們竟然將針對葉門胡塞武裝(Houthi)的軍事打擊計劃,透過加密通訊應用程式Signal,意外傳送給了《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總編輯傑弗里·戈德堡(Jeffrey Goldberg)。這一事件不僅暴露了川普政府內部運作的混亂,更引發了美國國內外對其資訊安全管理的強烈質疑。根據《大西洋月刊》報導,這場失誤涉及18名高級官員,包括副總統J·D·萬斯(JD Vance)、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斯(Pete Hegseth)等人,並在計畫曝光後迅速引發國會兩黨的譴責與調查呼聲。本文將剖析這一事件的始末、其背後原因,以及對美國國家安全與國際關係的深遠影響。

事件始末與初步衝擊

這場風波始於2025年3月11日,當時戈德堡收到一則來自「邁克·華爾茲」(Mike Waltz,國家安全顧問)的Signal連線請求。起初,他懷疑這可能是詐騙或陷阱,因川普政府與媒體關係向來緊張。然而,兩天後,他被加入名為「胡塞原則小組」(Houthi PC small group)的聊天群組,裡面包含多位高級官員的帳號。根據《大西洋月刊》披露,該群組從3月13日起討論針對胡塞武裝的軍事行動細節,包括武器配置、目標選擇與時間安排。

3月15日上午11時44分,赫格塞斯在群組中發送了一則「團隊更新」,詳細列出即將對葉門發動的空襲計畫,預計兩小時後(東部時間13時45分)開始。戈德堡起初難以置信,但當日下午13時55分,他在社群媒體X上看到葉門首都薩那(Sanaa)傳出爆炸消息,與群組計畫吻合。根據胡塞控制的葉門衛生部數據,此次空襲造成至少53人死亡,包括5名兒童。戈德堡隨後退出群組並通報白宮,事件迅速引發軒然大波。

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布萊恩·休斯(Brian Hughes)承認,「這似乎是一條真實的訊息鏈,我們正在審查如何誤加了一個號碼。」現任美國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總裁伊恩·佈雷默(Ian Bremmer)進一步指出,華爾茲可能誤將戈德堡(JG)當成美國貿易代表賈米森·格里爾(Jamieson Greer,JG),這一人為錯誤導致外人進入機密討論。布雷默認為,這不僅是華爾茲的個人失誤,而是川普政府整體運作模式的問題。

技術與人為疏忽的致命結合

Signal作為一款以隱私著稱的加密通訊工具,因其開源代碼與端到端加密功能,廣受記者與官員青睞。根據《BBC》報導,Signal全球月活躍用戶約在4000萬至7000萬之間,遠低於WhatsApp的數十億,但其安全性備受推崇。然而,這次事件顯示,應用程式的安全性無法彌補使用者的人為錯誤。美國國防部2023年的一份備忘錄明確指出,Signal屬於「未受管理的通訊應用」,不得用於傳輸非公開的國防資訊,除非經過特殊授權。

更令人震驚的是,華爾茲似乎未核實群組成員身分,便將戈德堡加入其中。戈德堡在文中提到,他以「JG」身分出現在群組中,卻無人察覺,直到他自行退出才觸發通知。布雷默強調,這一失誤反映了集體責任,而非單一責任,川普政府高層普遍接受在Signal上討論機密議題,這種慣例本身即為問題所在。專家指出,若聊天內容落入敵對勢力手中,後果將不堪設想。

前中情局分析師蓋爾·赫爾特(Gail Helt)對《BBC》表示:「這會鼓舞敵人,他們可能因此變得非常幸運。」布雷默也呼籲,應針對川普政府在戰爭決策中的運作安全進行徹底檢討,以避免類似危機重演。

政治與法律的雙重風暴

這次事件迅速引發法律爭議。根據《大西洋月刊》引述的多位國家安全律師意見,使用Signal討論軍事行動可能違反《間諜法》(Espionage Act),該法要求使用政府認可的加密系統而非商業應用。此外,華爾茲設定訊息在一週或四週後自動消失的行為,可能違反聯邦記錄保存法。美國國家檔案與記錄管理局前訴訟主任傑森·巴倫(Jason Baron)表示,官方行為的文字訊息應被視為必須保存的記錄。

民主黨參議員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稱此為「我所知最驚人的軍事情報洩漏之一」,要求國會調查。參議員伊莉莎白·華倫(Elizabeth Warren)直指此舉「公然違法且危險至極」。即使共和黨內部,眾議員唐·培根(Don Bacon)也稱在非安全網路上傳輸敏感資訊「不可原諒」。然而,白宮發言人卡羅琳·利維特(Karoline Leavitt)堅稱,川普對其團隊仍有「最高信心」。

聊天記錄還暴露了政策分歧。萬斯曾質疑空襲時機,認為這與川普對歐洲的立場不符,並警告油價可能上漲。布雷默評論,萬斯的擔憂並非不忠,而是反映川普在國家安全議題上的準備不足。萬斯不敢單獨向川普報告負面意見,因他知曉若無團隊共識,將面臨嚴厲反彈。最終,副幕僚長斯蒂芬·米勒(Stephen Miller)以「川普想要這樣」結束討論,凸顯忠誠至上的文化。

國際關係的漣漪效應

聊天記錄中,萬斯與赫格塞斯多次提及對歐洲「搭便車」(free-loading)的厭惡,稱其「可悲」(pathetic)。萬斯指出,蘇伊士運河對歐洲貿易的影響(40%)遠高於美國(3%),質疑美國為何承擔責任。赫格塞斯強調,美國是唯一有能力重開航道的國家。布雷默指出,這一立場延續了川普「美國優先」政策,並在慕尼黑安全會議及與塔克·卡爾森(Tucker Carlson)的採訪中顯露無遺。川普內閣主張,若幫歐洲,必須要求直接支付費用,這種交易導向的態度取代了傳統集體安全概念。

對埃及總統塞西(el-Sisi)的態度也令人意外。布雷默提到,美國對埃及的軍事援助僅次於以色列,但聊天記錄顯示,川普團隊並未將其視為例外,埃及在加沙問題上的配合態度成為爭議焦點。這一事件可能進一步惡化與盟友的關係。《BBC》報導稱,歐盟外交部門尚未正式回應,但緊張局勢已然浮現。

對敵對勢力而言,這是一次機會。胡塞領袖阿卜杜勒·馬利克·胡塞(Abdul Malik al-Houthi)已宣稱,只要美國繼續攻擊,他們將針對美國船隻報復。若聊天內容落入伊朗或胡塞手中,軍事行動效用可能大打折扣。

結語:混亂中的警訊

這場由Signal引發的危機,是技術與人為失誤的結合,更是川普政府內部混亂的縮影。布雷默強調,事件核心在於運作安全的整體缺失,而非單一責任,川普政府需徹底檢討其決策流程。它提醒我們,國家安全的基礎建立在嚴謹的流程與人員責任之上。雖未造成直接軍事損失,但對美國的國際形象、政府信任與內部團結造成了難以估量的衝擊。隨著國會調查展開,以及川普對華爾茲命運的決定,這場風波的後續效應仍待觀察。若不吸取教訓,類似疏漏恐將重演,對美國及全球安全構成更大威脅。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蔡鎤銘
蔡鎤銘
經濟學博士、金融業退休高階主管、淡江大學財金系兼任教授、台北張老師基金會副主委; 行政院第二屆終身學習楷模、2019金融研訓院校園黑客松金獎指導教授; 人生信條:「風鳴草勁、漱石無苔」。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