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邦鎮(台灣文學國家園區協進會理事長、台灣人權文化協會顧問)
2025 年 6 月 11日,震驚錯愕的一天。中午,范巽綠傳來陳婉真過世的消息!黃昏,張素華來電說,李憲榮四月間已往生;0628 台北將舉辦一場追思會。 因為我沒有FB,許多消息常是遲了許久才輾轉獲得,今天又一次徼𢔛因緣。

我眼前手上工作雖緊,卻止不住回想在台灣文化學院、靜宜大學、長榮大學與李憲榮共事的舊日風華。兩塊頑鐵,只能硬碰硬;如果其中一塊變成磁鐵,世間文明就不一樣了。
我從中國文學領域出身,原是鐵板一塊的國文老師,怎麼會認識李憲榮的呢? 幾天追憶下,我又自然勾憶出許許多多人名。這很符合李憲榮的身影,他很得人和,難得孤單。我想起這些人名,大概就是磁吸歷程的見證吧。
話說我在 1966 前後,就讀彰化中學高二時,擔任校刋總編輯。到了台大中文 系,我不但主編系刋《 新潮 》,並且參與台大法學院的《 法言 》、《 台大青年 》和《 大學新聞 》。那個 70 年代歲月,磁吸了我的關鍵人物,大致是洪三雄、林衡哲、鄭南榕。
洪三雄在彰中低我一期,接了我校刋總編輯的棒子;後來他入台大,又成為台大《 法言 》的主編,而邀我寫稿。這些應是一個傳統中文系學生罕見的機緣。洪三雄如今仍是台灣政經社會的重要意見領袖。同時期,我因在台大校門外的志文出版社打工,參與新潮文庫系列的校對工作。因緣際會,深受老闆張清吉的行事風格,以及他很倚重的台大醫科學長林衡哲對當代人文藝術之器識和見解的吸引;並且有緣讀到一些他譯述的作品。另外一個關鍵人物,是鄭南榕。
鄭南榕跟我同年,又同時 1969 秋由輔大透過轉學考試,插班台大。1970年代,台灣動盪已極,當時他已熱心投入社會運動。1987 前後,他另捲起台灣政治改革的千堆雪,累積輾轉,台灣才有了 1986 的民進黨,1987的解嚴。他 1989 的自焚殉道,震撼人間,因而更有 1996 總統直選等等的新局。

我稍回首,就是從 1970 ,1987 到 1997 之間,我的生涯規劃,起了很大的調整,很難釐清是出於主動還是被動。不過,總是連續不停的𥔵場效應吧。
李憲榮,是我 1987 完成博士學位,勉強算是在受完中國古典學術訓練,但生涯規劃卻漸漸轉變過程上所結識的各路英雄裡,較晚結緣,卻很奇特的一位。
記憶中,當時我們偶然同在某一個國際政治活動場合,他擔任現場口譯。我生平第一次見到、聽到有人當場即席擔任台語、英語的口頭對譯。他一表人才,面帶微笑,𧫴守口譯角色分際,尤其精準流暢的表現,讓我驚為天人。因為前此我尚未見過台語、英語同台並列;也未曾認知到台語是這麼有格調的!
他看起來就是謙謙君子,也沒有像過去被國民黨刻意列名醜化的「台獨恐怖份 子」那樣,先被抹黑扭曲,透過當時一言堂的媒體,教人認知錯亂,而陸續進入我腦海裡的所謂黑名單人物,例如黃文雄、鄭自才、王幸男、張燦鍙、黃昭堂、許世楷、蔡同榮、郭倍宏、 李應元、陳南天⋯⋯等等。那些人,到了見面時,個個滿臉書卷氣,個個台灣菁英,國際級的人才。對我來說,李憲榮應該是我比較不熟悉的名字,或我比較後期才知道的一位,因為我沒有先把他想成「匪類」,所以不需重新認識。
說起這些,都必須從 1960、1970 年代,「中華民國」風雨飄搖,致台灣深受拖累荼毒的慘境說起,在此暫且擱下。
對我自己來說,1987 起,林玉体的教師人權促進會;呂秀蓮的淨化選舉運動;葉石濤的《 台灣文學史綱 》,以及1989 秋,我承乏沙鹿靜宜女子大學中文系主任,應該都是使我更加溢出傳統中文學界的磁吸動力的因素。
在靜宜大學,由於趙天儀、陳千武的協助,引入中部的劉昭蕙、鄭順娘、高綉 嬅⋯⋯的經常贊助;又得林俊義、林碧堯、陳玉峰等跨接主婦聯盟陳秀惠、彭婉如等的環保、女權領域;加上呂秀蓮所倡淨化選舉運動又聯結到台中YMCA總幹事鄧文雄;至 1990 又有廖宜恩力推的台灣教授協會等等,我們飽吸台灣概念能量,不但推出一門由各界學者協同講授的,全新出土的「台灣文化概論」;並且快速形構了「台灣學」的套裝課群。而且正因如此,而需要諸多非傳統中文學界的各路師資。如此這般,在中台灣形成的這個「胎動現象」,迅速引起台中基督教青年會 YMCA 理事長林俊義、總幹事鄧文雄的關注。
鄧文雄主動向我探詢,幾經互動相激,終於𢑥整民間各方,於1993 在台中市成立了非公立、非私立,而是「民立」的「台灣文化學院」;更結合望春風電台賴茂洲、廖宜恩,海洋之聲廣播電台蕃薯簽,TNT 寶島新聲台灣公共新聞聯播網張素華、謝德謙,和靜宜大學中文系,在台灣文化學院一舉開設台灣語文、大衆傳播、社會福利三個系所。因為是民立的,當然沒有軍訓、三民主義,國父思想,卻有 228 校定紀念假日。而課程時間,包括夜間、周末、假日;上課地點,不限教室,可能進入台灣土地各種角落和文化遺產;招收對象,不限年齡的社會各界人士,不但有大學、中小學教師,企業家,連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的公子賴洝,也來研修。真正是別開生面,自成一格。
1997 奮力在私立淡水工商管理學院( 後改制為真理大學 )突破教育部一向的頑固阻絕,搶灘成功設立體制內第一個台灣文學系的陳凌教授,就是 1993 親自重新考取就讀台灣文化學院台灣語文研究所的第一個兼第一名畢業生。他年稍長於我,卻是決志從頭認識台灣,全心從頭學起的典範!
就在這個歷史轉捩點,我們磁吸了鄧文雄、張啟中、趙天儀、陳千武、鍾肇政、賴茂洲、陳萬益、林玉体、蔡明憲、許世楷、盧千惠、廖宜恩、李憲榮、張炎憲、謝理法、林茂賢、蔡秀菊、陳明仁、洪惟仁、簡榮聰、郭芝苑、廖年村、張素華、謝德謙、廖淑娟、陳宇嘉、洪敏麟、薛順雄、陳玉峯、楊國禎、彭瑞金、臧汀生、廖瑞銘、陳凌、陳麗雪、丁鳳珍、邱若山、彭婉如、蔡汀霖、吳晟、張良澤、陳芳明、向陽、楊翠、王麗華⋯⋯等等等,首先共同撐起靜宜大學「台灣學」特色課群;接著共挺民立的台灣文化學院同步推出三個系所;甚至更進一步建構了台灣文化學院的「台灣文化榮譽博士學位」 頒贈制度!

記憶中,那時最得力於鄧文雄、李憲榮、張素華。
鄧文雄扛起教務主任;李憲榮不但擔起社會科學系所主任,並且對榮譽博士學位的規劃和建構,付出極大心血。他們幾乎常駐在學院內。首位獲頒此項榮譽博士學位的,正是王麗華、鄧文雄提議,幾經評審,脫穎而出的,以「市民主義」推動台灣政治革新,帶動台灣價值的台北巿長陳水扁。
張素華的 TNT全國聯播網,當時仍是國民黨利用廣電三惡法箝制台灣言論自由下的「地下電台」之一,我們巧妙借重靜宜大學中文系下的台灣文學組、文學傳播組的專業實習設備,在靜宜製作每周六天的帶狀節目,透過ADSL聯線,由TNT在台北的全國聯播網播出。這是不著痕跡的極大貢獻!
在階段成果豐碩,院務穩定發展後,鄧文雄 1999 前往美國進修,完成博士學 位。李憲榮、許世楷,皆應聘任教靜宜大學。李憲榮 2001 轉任長榮大學翻譯研究所所長,於 2012年秋退休,獲聘名譽教授,榮任台灣翻譯學會理事長。繼任的翻譯所長李恭蔚,又是我輔大中文系所的同班同學。許世楷於 2005 年由靜宜大學日文系出發,出任台灣駐日代表。我則於 2007 秋接受文建會主委翁金珠借調,到台南出任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其間也應邀到長榮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兼課,並指導碩士論文,而與李憲榮得稍敍舊。接著2010 起,我又承賴清德市長延攬承乏台南市教育局長。真的,各就各位,開枝散葉之餘,大家都已多年難得互通音信了。

學生常常懷念李憲榮。長榮翻譯所一個畢業生陳姵如,勤於從事筆譯工作,有時把譯稿寄來讓我協助潤訂,就會提起他。對台灣文化學院種種,總是點滴心頭的校友賴惠美,昨日通話時聽我說已蒐尋到李憲榮有留下回憶錄《 驚濤裡的精彩 》,以及李憲榮曾說近年來「半年加拿大,半年台灣,像有兩個家,已不復黑名單之感。」我們都覺得可貴又窩心。我覺得李憲榮的心情表白,確實恰如他向來的從容淡定,溫文灑脫。經歷過戒嚴白恐、「驚濤」駭浪的台灣之子,晚年尚能如此閒淡以對,已經不止是「精彩」,而是確定自己不虛此生之 餘,才贏來的無限胸襟了。
李憲榮常說人應該天天快樂,所以不在乎「生日快樂」。這跟我三十歲生日那天的「三十而立」:「只過日,不過節,胸中坦蕩;先安死,後樂生,此外隨緣」的生活態度,竟然完全一致。他在一本書的首頁上,署名打印了一句「既然能做女王,那還做什麼公主!」寓意深遠,只是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引用歌手蔡依林的名言 ?
本文開端提到陳婉真。她 2001 年決心參選彰化縣長時,專程邀我,以建國黨主席的身份,到彰化火車站前的演講台上,牽起她的手,正式公開宣布。24 年了,往事歷歷,記憶如新!
( 2025 0619 於台南)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