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黃淑麗(資深媒體人、自由撰述)
台灣廟宇數量眾多是衆人皆知的事,然而說到密度,相信沒有一條街比得上東勢的文化街,短短500公尺有7間廟宇,充分顯示東勢客家人「敬天尊神」的豐沛宗教文化色彩。
有云「君自故鄉來 ,應知故鄉事」。從小在外求學謀生的外子,臨老退休返鄉退休後,開始對自己的「家鄉事」越來越熱衷,並報名參加「山城導覽課程」,我則抱著陪讀的態度,跟著出門走讀尋根。
天氣冷得令人直打哆嗦,還是打起精神,整理出如下山城衆神祉的殿堂。
東勢文化街地理位置有如盤踞「金交椅」。其背山(大雪山)面水(大甲溪)的坐向,致令鄉民傾向把土地公廟(當地人稱伯公廟)安厝在此,如雙福祠、永光祠、福安祠三間皆屬土地公廟,其中雙福祠因供奉了兩尊兄弟土地公(有一尊因廟損毀,被收容安龕在此)故名為「雙福祠」。(想來,神祉之間也很有人情味)
永光祠的特色是蓋在一建築物屋頂上;另一福安祠供奉有土地公、土地婆,另還配祀一名幼童。外人觀之,不免嘖嘖稱奇。
永安宮又名「鯉魚伯公廟」。這裡有二百年前建的160公尺河堤(後來大甲溪不再㙺堤氾濫了,才縮減為如今90公尺貌)。當年它的修築完全以大甲溪卵石堆砌,頗能符合現代的生態工法。據稱,過去大甲溪常淹水,才會興建這座河堤。也有人說,曾有鯉魚神現身保護居民水患,而它的河堤自然蜿蜒如同鯉魚身,誠為一奇景。
復興宮建於兩百多年前東勢鎮開發時,因樟腦油開採盛況一時,當地靠樟腦油發跡的腦館、腦寮居民因而集資興建此一「復興宮」。
東勢「巧聖仙師廟」,被視為臺灣主祀魯班的開基祖廟。東勢因臨近大雪山等林場,又得大甲溪航運之便,在清朝時,是水師船隻的轉運中心,當時為紀念一代匠師魯班而建。
另一處位在大茅浦的保和宮又稱「三山國王朝」。主祠為客家族群所崇尚的護國庇民之神「三山國王」,三山是指通稱為「明山」、「巾山」、「獨山」三尊鎮山神祉。
位於圓樓街的「東勢文昌廟」雖是921後重建的,但它可是台中山城最早成立的學府。也是東勢、新社、石岡、和平等山城一帶,唯一的文昌信仰祭祀神。距今已有200年歷史的「文昌廟」,昔稱「文祠」。從清朝嘉慶年間開始成立私塾授課,曾出過許多秀才,其中如丘逢甲還進京考中進士。
另一東勢山城特有地景則是,客家族群信奉「自然神」,認為萬物皆有神。所以路邊的巷弄、街角,隨處可見「石頭公」、「樹王公」神祉被供奉,煞是有趣。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