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專欄】疑美論、親美論大對...

【專欄】疑美論、親美論大對決

Date:

新北市長侯友宜在藍綠角逐2024的可能競爭者當中,民調暫居第一。他在元旦演說中喊出「我們絕對不是強國的棋子」,被認為是參選總統大位的政治宣示,也被解讀是在傳達「疑美論 」。
副總統賴清德全國走透透向黨員報告時提醒,面對中國威脅,不能讓有心人散播懷疑美國的言論,甚至成為社會主流共識,這對台灣非常不利,也很危險。賴的說法遭到宣布爭取國民黨2024提名的張亞中的反擊,張指控民進黨,「連美國都不能夠懷疑,這什麼邏輯?它是你的爸爸嗎?是你的主人嗎?」

「疑美論」表面涉及美台關係,實質上探討的卻是台灣的「中國政策」。侯友宜口中的「強國」是指美國,還是中國,他沒有明說,但不外就是這兩個國家。不當「強國」棋子,可不可行,做不做得到,是另外一回事,卻違反了國民黨的「親美」政策。

「疑美論」違背國民黨親美政策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去年訪美時說,「國民黨是親美的,不是親中的」、返國記者會進一步指出,「親美就是親民主、親自由」,是國民黨一貫的主張。侯友宜不當強國棋子,等於不選擇親美立場。外交戰略大轉變,受到各方矚目。

美國因素影響台灣總統選局,眾所皆知。美台關係密切,台灣社會長期存在特殊的美國情結:戰後台灣經濟復甦靠美援,從中美基金、美援會、農復會、經濟合作署到經建會,美國扮演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推手。台灣戰略安全靠美國,美國因此對台灣政局有著力空間。從1996年到2020年七次總統大選,美國都透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支持符合美國利益的候選人。

台灣人的美國情結出現變化了嗎?侯友宜試圖擺脫「強國」影響,在藍綠傳統論述中找出區隔,他的主張依據為何?能被社會接受嗎?侯友宜表示,台灣位居整個國際的關鍵地位,又是一個經濟產業鏈最重要的供應地,所以台灣有責任在台海穩定及東亞的局勢,用最和平的方式來面對詭譎的國際情勢。

沒有人反對和平,和平不能靠武力實現,必須透過交流對話才能達成。中國堅持唯有接受「九二共識、一中原則」,兩岸才可能恢復對話,台灣能接受嗎?北京宣稱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兩岸對談,台灣的主權、尊嚴與對等,能獲得充分保證嗎?。

俄烏戰爭改變台灣社會氛圍

民進黨九合一選舉大敗,「抗中保台」的政見成為被檢討的項目,賴清德和代理黨主席陳其邁同時拋出「和平保台」主張。黨內敗選檢討會議指出,俄烏戰爭後,民眾擔心戰爭風險的心理大增 ,黨未能察覺社會氛圍已經不同,繼續主打對抗性強烈的競選口號,造成選戰重大失誤。
一個由美國大學教授針對台灣安全進行的長期民調,最新調查發現,烏俄開戰後台灣人對美出兵協防信心減低。調查顯示,在俄羅斯發動入侵烏克蘭的戰爭後,美國和西方國家援助烏克蘭的方式,已經使台灣民眾對國際現實更加清醒。大多數受訪者認為美國在中國攻打台灣時只會提供武器而不會出兵協防,因此台灣必須努力維持台海現狀,避免挑釁中國而引發戰爭。此一心理轉折,值得觀察。侯友宜不當強國棋子的說法,隱約透露對美國挺台決心的質疑。

美國府會抗中意識高漲

新屆美國國會日前開議,對中立場強硬的麥卡錫出任眾議院議長。與台灣安全有關的外交委員會主席,由抗中重要人物、共和黨眾議員麥考爾擔任。「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一職,由關注台灣安全不遺餘力的共和黨眾議員蓋拉格接掌。加上民主黨不少大咖力挺台灣,未來2年美國國會抗中保台聲量,可望再創新高,也讓「親美論」在台灣保持一定的吸引力。

拜登政府對付中國講究謀略:《國家安全戰略》將中國視為美國最大威脅;要求台灣、日本、澳洲增加國防預算,強化印太地區戰略布局;通過2023《國防授權法案》、 推動《台灣政策法案》及「台灣學人計畫」,介入台灣軍事部署,增加軍售質量,派員長駐台灣,關注台灣義務役延長等。府會同步,劍指中國,確保台海波瀾不興,會不會逼北京狗急跳牆,值得觀注。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劉志聰
劉志聰
銳傳媒發行人、社長 前民報總編輯;曾任台灣日報總編輯、中央社社長、玉山周報社長、Taiwan News副社長兼總編輯、民報總主筆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