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精選【專欄】消滅中華民國--從...

【專欄】消滅中華民國–從渡江到渡海的啟示

Date:

 

文/林健正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

1949年4月21日至6月2日,共軍以百萬大軍強渡長江。此時,國民政府在經歷遼瀋、徐蚌(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後,已元氣大傷,蔣介石雖於1949年1月宣布下野,但國府體系已陷入崩潰邊緣。渡江戰役成為共軍對國軍的最後一擊,直接導致政權更迭。

徐蚌會戰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坦克大隊發起攻擊,圖/維基

在渡江戰役前夕,中共發布「戰犯名單」,對國民政府發動強力的心理戰。李宗仁等人天真地以為透過和談可以達成「隔江而治」,但事實證明,這只是中共爭取戰略優勢、分化國軍意志的手段。國共合作早已成為昨日黃花,當下的國共和談,只是表面的政治戲碼,掩蓋的是中共徹底殲滅國軍、奪取政權的既定戰略。歷史昭示,沒有軍事實力作為後盾,單憑談判妥協,無異於自取滅亡。

國共內戰 血海深仇生死戰

回顧國共鬥爭,自1927年蔣介石「清共」開始,國民政府五次圍剿共軍,迫使中共長征逃竄至延安。然而,歷經抗日戰爭後,共軍在蘇聯援助與自身軍事體系的重塑下,已非吳下阿蒙,具備與國軍正面決戰的實力。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的三大戰役,最終讓中共掌握戰場主動權,徹底瓦解國軍主力,逼迫國民政府撤退。

國共鬥爭本質上是意識形態的生死對決。國民政府以三民主義為核心,主張維護中華民國體制,而中國共產黨則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追求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共透過武裝鬥爭、農村包圍城市、發動群眾運動,最終推翻了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的統治。這場戰爭不僅是政權更迭的過程,更是一場你死我活、毫無妥協餘地的革命運動。

從內戰到兩岸對峙

1949年後,國府退守台灣,兩岸形成對峙格局,並隨著冷戰局勢進入不同的歷史發展軌跡。台灣在美國的支持下維持中華民國政權,並於1980年代走向民主化,政黨輪替成為政治常態。然而,中共的基本目標始終未變,其「消滅中華民國」的戰略意圖至今仍在持續。

歷經冷戰對峙、兩岸開放交流,再到近年的戰略競爭,國共之間的矛盾未曾消弭。今日,兩岸關係早已超越單純的國共對抗,成為更複雜的國際政治與區域安全議題。隨著全球政經格局的變化,台灣的未來發展,既取決於內部的政治共識,也受制於國際現實與中共的戰略布局。

歷史的啟示 渡江後的下一步是渡海?

國軍3月17日起執行「立即備戰操演」。

歷史反覆證明,國際關係的本質是實力競爭,任何存有幻想的妥協,終將淪為歷史的祭品。當年國府將領對「和談」的寄望,最終換來的是渡江戰役的全面潰敗。今日的台灣,面對同樣的威脅,若無堅實的國防與戰略思維,將可能重蹈歷史覆轍。

當年國軍敗於內戰,而今日台灣的存亡,則取決於如何在國際政經環境中尋求戰略縱深,強化自身防衛能力,並在現實政治中找到立足點。兩岸的未來,終究取決於台灣自身的選擇——是強化自主防禦,還是再次陷入歷史的輪迴?這場生死的博弈,仍在繼續上演中。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