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精選【專欄】沒有「反省」何以談...

【專欄】沒有「反省」何以談台灣養蝦產業振興!

Date:

 

蝦類含豐富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谷氨酸、醣類、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牛磺酸和鈣磷鐵礦物質等多種營養元素,深受消費者喜愛。隨著收入的增加和飲食偏好的演變,蝦類廣泛出現在各種美食中,成為零售和食品服務行業的熱門選項。蝦類主要來自野生蝦和養殖蝦,前者來自海洋、海灣和河口;後者是在受控環境中飼養而來。野生捕撈蝦類在2017年達頂峰(355萬公噸)後產量呈現微減傾向,2022年產量為314萬公噸;2022年全球養殖蝦類生產量為793萬公噸,總金額達到473億美元,養殖蝦類在蝦類供應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台灣原屬受全球關注的養殖蝦類重要產區,後因病原菌肆虐,養殖環境惡化,政策暨研究偏誤等因素,致始終無法復甦,曾經的台灣之光不復存在,成為許多長期關注台灣養蝦產業動態人士心中的一大憾事!日前臺大公佈的24件百大貢獻事蹟中,「蝦類養殖研究智慧火炬的傳承:蝦白點症的研究翻轉全球養蝦產業」名列其中,讓人不勝感慨。台灣曾以一個彈丸小島,創造出每年近10萬公噸的養殖草蝦產量,還大量外銷日本市場,賺取巨額外匯,享譽國際。當時四處可見養蝦業者以進口名車代步,魚塭旁各式洋樓林立,何等風光,也為台灣贏得「養蝦王國」的美譽;不僅前來台灣取經的外國人士絡繹不絕,當時正積極發展養蝦產業的東南亞國家,能聘請到台灣養蝦業者或專家當顧問,更被視為是賺錢的保證,也成為台灣技術團援外的熱門首選。

然而由於高經營利潤,蝦類放養密度與面積快速增加,規範暨管理不及實際需求,不僅造成沿岸生態環境破壞,導致地層下陷,也爆發各種疾病造成養殖蝦類大量死亡。台灣養蝦產業於民國76年底發生大量死亡(原因眾說紛紜),讓整個養蝦產業幾乎崩解,辛苦建立的外銷通路也拱手讓人;期間政府雖然投入龐大的經費與人力,希望能找出原因對症下藥,可惜因高層「人事爭鬥」,相互制肘,加以政策及研究方向的偏誤(有學者指出過去產業發展的偏差起緣於學術界對大量死亡的錯誤理解與推廣),至今已近40年國內草蝦、斑節蝦養殖產業仍然未見復甦(只留下一堆學術報告),目前國內養蝦種類改以南美白蝦、淡水長臂大蝦為主,但產量有限除供應內銷,每年還須自國外進口六萬多公噸對蝦來滿足國內需求。過去40年來,台灣政府將龐大的研究經費,人力投入在白點病毒研究上,希望能透過抗病毒疫苗及抗病毒品系研發,來解決國內養殖草蝦,斑節蝦大量死亡的問題,雖然發表若干學術論文報告和智財權取得,但是對於實際養蝦產業並沒有顯著幫助,使得國內養蝦產業迄今仍無復甦現象,只是有人因而享受榮耀,卻無人負起責任!

反觀,國外重要養蝦國家如印度、中國大陸、越南、印尼、厄瓜多等同樣面臨病毒的肆虐(如早期死亡綜合症(EMS),白點病毒(WSSV)、急性肝胰腺壞死病(AHPND)、十足目虹彩病毒(DIV1)等,然而透過貫徹「預防為主,防重於治」的原則,實施生物安全措施包括;採用健康無病毒蝦苗,降低放養密度,養殖水過濾循環利用,生態養殖,智慧養殖及可追溯性,不使用抗生素的養蝦方式等,多已從深陷病毒的泥淖中脫困,全球養蝦普遍復甦(2023年全球養殖蝦類產量為540萬公噸,2024達到570萬公噸),也不斷的創新出口成績(養殖對蝦佔61.5%的市佔率),在國際對蝦市場的佔有率,台灣早已望塵莫及(2024年全球蝦類市場規模價值718.7億美元 ,中國大陸佔據市場主導地位,到2024 年的市場份額超過32.7%);這些國家的表現均遠超過台灣養蝦成果!

面對台灣養蝦產量與規模的大不如前,有學者宣稱「草蝦王國」的復興指的不是量的復興,而是在全球養蝦業透過技術突破、研究來發揮重大影響力,問題是台灣真的做到了嗎?台灣養蝦技術真的對全球養蝦產業做出重大貢獻?台灣養蝦產業想要恢復昔日榮光,須勇於面對過去的錯誤(有權無責、結黨營私、以私害公、睜眼說瞎話…),避免重蹈覆轍並對症下藥(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做對出的決策並貫徹之);在水土資源受限的情況下,應該運用AI、大數據、智慧管理等先進科技,建立完整的養殖蝦類綠色產業鏈(從健康蝦苗、生態養殖、友善飼料、節能加工儲藏暨運輸、綠色行銷、品質安全認證等)朝向低碳綠能產業發展,才能應對氣候變遷衝擊以及能源資源缺乏的困境。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在養蝦思維和技術上做出重大變革,國內目前雖有零星成功案例,但整體轉型量能不足,尤其走偏的漁電共生政策,更可能將台灣養蝦產業推向深淵!台灣社會有無反省能力,台灣養蝦業是否能振興,歷史終將給出答案!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李武忠
李武忠
學經歷:台大碩士 博士 美國奧本大學進修 76年全國高考優等 現職: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 國際農企業高級顧問 曾任職: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雲林縣政府農業處長、景文科技大學 兼任副教授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