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2024大選,柯文哲動起來了,一下子騎車環台,一下子要去美國訪問,最近,跟著白沙屯媽祖繞境之後,有了聲量,果然民調上升,老柯有感而發,「台灣只要沒選舉,就沒仇恨」,好一個悲天憫人模樣。
老柯把選舉與仇恨畫上等號,本身有很大邏輯上謬誤,這句話也有很大語病,只要翻翻台灣歷史的「閩客集體械鬥」篇章,或「漳泉械鬥」史實,就可以理解,早期移民離開中國故土,來到台灣目的就是生存,為了生存必然產生先來後到的利益爭奪,這種爭奪也勢必演變成仇恨。至今,經過數百年之後,仇恨陰影猶存,台灣很多地方還存在不同姓氏的世仇,甚至禁止通婚等等故事。
如今,族群戰爭所留下的對立,已經演化成比較溫和的政治上拚比,就算台灣經常舉辦選舉,衝突必然會發生,卻還不至於上升到仇恨等級,民主舉手遊戲總是比獨裁體制的鬥爭來得好,老柯這句話換個方式,難道就可以說,「只要不舉辦媽祖遶境,就不會有搶轎事件,田裡無米,就不會有搶糧」?
我不知道,老柯是否太嚮往沒有民主選舉的時代,回歸極權專政,一切中央官派,才說出這句話,老柯習慣說話無俚頭,說幹話,又習慣以知識人自居,卻不願深入理解問題,又喜歡信口開河,喜歡倒果為因,或許是因為政客幹了太久吧。
人類社會史是一部衝突的歷史
人類社會史,本來就是一本衝突的歷史,台灣移民社會與美國移民社會沒兩樣,不同族群因為先來後到,缺乏法律約束,為了利益,簡單說為了生存,族群爭取存活的故事大同小異,小從灌溉的水源爭奪,大到貿易戰的商業爭鬥,同樣從蠻荒出發。但是,美國最終發展出一套民主憲政遊戲,成為人類學習典範。
大清國治理台灣212年,治理期間,爆發的多處閩客械鬥,漳泉械鬥,更是罄竹難書,最早從北部的淡水碼頭爭奪族群勞工利益開始,族群械鬥還蔓延到中南部。其次,大清國為了方便統治台灣,實施少數統治多數的哲學,唯一的方法就是借力使力,利用族群對立,分化人民,拉一幫打一幫,目標就是讓被統治者無法團結,漳泉對立,閩客對立,後來又演變成本省外省對立,背後都有官府操弄的黑手。
清帝國時代,經常發生群眾動亂事件,例如漳州人叛亂,官府就找泉州人出面鎮壓,這些被委託重任的地方大家族,開始從同宗族人招兵買馬,組織團練,鎮壓叛亂,成功後就被統治者賜予官位,或給予特取行業作為犒賞,這些地方大族,藉此轉換身分,變成統治官員,這些歷史過往,其實就是台灣派系政治的開端,一直到現在,地方派系掌控地方政治勢力,風氣仍然存在,也成為台灣政治特色。
地方菁英在228事件遭到殺害
台灣選舉始於日治時代的1935年庄街選舉,接著是州議會選舉,但是,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選舉也因此停止下來,戰後,國民黨接到盟軍託管台灣命令,為了營造民主形象,1946年開始在台灣辦理鄉鎮市代表選舉,然後間接選出縣議員,省參議員,這些地方菁英在228事件中,多數人遭到國民政府軍殺害,也使台灣社會進入「談政治色變」的時代,多數家庭禁止孩子捲入政治,甚至要求孩子遠離政治,這使得台灣民主政治剛落地,發育就很不正常,加上國民黨在選舉中操弄選票,或競選過程中買票,開票時作票,政治成為既危險又黑暗的場所。
台灣社會治療導正選舉毛病,幾乎用了一個世代的時間,直到威權領袖從台灣政壇消失,公民社會慢慢成熟,真正的兩黨政治雛型才在台灣展開,但是,地方派系的政治化還是揮之不去,成為台灣社會苦痛的存在。
選舉不必然會製造仇恨,同樣,沒有舉辦選舉的社會,也不必然就會和諧,很多仇恨都來自政客刻意營造,或者抬轎者過於狂熱而已,智者應該如是觀。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