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豐的談話是顛倒事實
三三企業交流會近日參訪中國回台,理事長林伯豐提出6點觀察與建議,其中包含中國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具有製造能力大幅提升等優勢,台商恐無法忽略中國市場,政府應思考如何持續推動兩岸經貿交流,且兩岸地緣相近、經貿關係緊密,沒有不交流不溝通的道理,呼籲政府應以具體實際行動來緩和兩岸關係,重啟海基會與海協會的溝通聯繫機制,並恢復兩岸的所有交流,包括商務活動等。
三三企業交流會的理事長以上的話可以說是大錯特錯。事實上,台灣的民進黨政府跟美國政府的做法不一樣,在正式的政策上,民進黨政府並沒有對中國當局與整個中國有敵意,不只如此,民進黨政府是很慎重地要維持平衡的外交路線。
對中脫鉤是廠商自主判斷
其實,台灣在經濟上看起來好像是在學美國一般,努力於與中國脫鉤。但是,實際上掌握主導權的並不是政府,而是企業。換句話說,台灣的企業不是基於外交乃至政治的理由而離開中國,而是為了自己公司有限的事業利益,而想削弱與中國過去無可懷疑的緊密關係。對於台灣的企業界來說,他們大部分是冷靜地判斷收益與風險的結果。
最如實顯現出這個結果的就是投資的流向。2017年,台灣對中國的直接投資是90億美元,而在2022年時降到17億美元左右,減少了81%。而到目前為止流到中國的資金就流入到東南亞與印度。
過去,對於中國的投資經常占台灣海外投資整體的2/3,現在則縮小至1/3。這比起台灣對新加坡的投資是稍微少了一些,而與對美國的投資則是大致相同。而且台灣對中國投資的大部分是在台灣工廠所組裝的零組件,因為這個緣故,電子機器對於中國的出口成長比率就因為投資國的轉移,而從2020年的24%下降至2022年的11%。
此外,有兩個影響企業判斷的因素,一個是中國的生產成本增加,特別是中國的工資與他國相比,顯著上揚。
而更直接的影響是美國對中國的進口貨的關稅增加。2018年川普政府階段式所發動的對中增加關稅,到了拜登政府仍然持續著。由於台灣對中國的投資,最終是要出口到美國,因此,因為關稅的增加,在中國經營事業就不是那麼有魅力。台灣的投資人開始把資金移往不適用關稅增加的印度與越南。2019至2022年,台灣從越南輸往美國的貨品是增加了一倍,從印度輸往美國的是增加了72%。
中國政府對台灣的報復
上述這樣的動向並非基於政府當局的政策,而是反映了各個企業的判斷。中國政府為了對台商投資減少加以報復,甚至展現出要廢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而且,ECFA現在只包括了台灣產品流入中國的僅僅5%。而且,中國政府到現在還是每天軍機擾台。
林伯豐的真意何在?
事實上,中國經濟已經亮起紅燈,年輕人四個人當中有一個失業,工資當然也在下降。林伯豐率團去訪問中國所說的剛好與事實相反,許多人對林伯豐的言行的解讀是:他或許想把台商再度引入中國。但問題並不在我們不友善,而是中國對台灣強硬,賴清德說他最想要一起吃飯的人是習近平,中國馬上臭罵他一頓並加以回絕,我實在搞不懂林伯豐為什麼要說《政府應思考如何持續推動兩岸經貿交流》,並《呼籲政府應以具體實際行動來緩和兩岸關係,重啟海基會與海協會的溝通聯繫機制,並恢復兩岸的所有交流》。這種是非顛倒的話,把責任推給民進黨政府,製造輿論以使選民誤解是民進黨要阻礙兩岸的交流。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