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專欄】持平論馬、蔡政府對...

【專欄】持平論馬、蔡政府對石斑魚產業的功過

Date:

馬前總統日前於嘉義民間友人聯誼會中,批綠營執政後,龍膽石斑都賣不出去,引發綠營群起反擊是造謠,與會號稱「石斑養殖大王」戴姓友人的言論亦惹議。此事讓人感概,今日台灣社會,只問立場不問是非,政治立場往往超越對事實的認定(包括台灣有沒有缺蛋)。但凡政治取向與自己不一樣的,則口誅筆伐,與自己一樣的,則一味呵護。「寵子不孝,寵豬夯灶」,當權者很可能因缺乏危機意識,延遲問題解決的時程,致累積更大的民怨,不僅可能失去政權,也將會為台灣帶來悲劇,值得重視。

石斑魚屬高經濟水產物種,也是高價珍饈代表之一,販售型態以活魚為主,早期受到人工繁殖技術及市場等影響,石斑魚產量僅數千公噸,扁政府時期在甄選旗艦產業時,筆者即提出石斑魚具潛力並未受青睞,最終選定的是台灣鯛。隨著人工繁養殖技術精進,國內養殖石斑魚規模產量逐漸擴大,但仍以內銷為主。在馬政府時期兩岸簽訂ECFA,石斑魚優先列入早收清單,由於可免除關稅(從10.5%降到零),降低產銷成本,提升產業競爭力,在馬政府政策積極推動下,產量及產值大幅成長,養殖面積及產量在短期內呈倍數成長,分別到達2500公頃及26214公噸,產值達86.2億元台幣,尤其兩岸同意開放活魚運搬船直航至大陸福建、廣東、浙江3個省份的11個漁港,運搬時間及運搬成本大幅降低,魚體耗損率也由10%降低至5%,確實有助於台灣活石斑魚的外銷需求及增加業者收益,出口大陸數量也從簽訂前幾乎為0,到簽訂後出口大陸的數量大幅增加,從2011年7877公噸總值為1億美元,到2014年達高峰14365公噸,總額1.56億美元,成為兩岸簽訂ECFA最大亮點。

核心繁養殖技術外流 影響本土業者

 

馬英九參訪漁村
馬英九參訪漁村

馬政府為避免石斑魚銷售市場單一集中,亦積極輔導產業團體參加國際水產食品展,並嘗試出口至日本、香港、馬來西亞等地區,推廣冷凍石斑產品拓展全球化。但因開拓中國大陸市場,明顯較其他市場來得容易且中國大陸給予多項優惠,為快速達到「產值倍增計畫」(至76億元)目標,漁政官員把輔導重心放在中國大陸市場(佔總出口量的九成以上),對於重要核心繁養殖技術保護未落實,加以許多台灣養殖業者及商人到中國大陸投資石斑魚養殖,把台灣技術及經驗帶進中國大陸,帶動當地石斑魚繁養殖產業快速崛起,產量超過20萬公噸,甚至利用先進的巨型養魚船及深海箱網,來養殖石斑魚、黃魚和大西洋鮭魚,已逐漸超越台灣進而威脅到台灣石斑魚養殖產業。

2016年改朝換代後,蔡政府並未作出調整,也未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到2019年石斑魚出口大陸數量仍維持在1萬到1.2萬公噸,總金額維持在7千萬到1億美元,2021年台灣石斑魚產量為16,940 噸,出口量為 6,681 公噸,中國大陸占91.6%(6121公噸 ),香港占7.7%(514公噸),即便去年6月中旬遭中國大陸禁運,去年一整年台灣石斑魚出口量為 6,681 噸,中國大陸仍占45.1%(3,016公噸),香港占41.8%(2771公噸),出口到其他國家仍占少數(如馬來西亞127公噸,美國71公噸,新加坡8公噸,日本3公噸)。

蔡政府雖然強調開發其他國外市場,然而從2016-2022年除香港市場外,效果相當有限,石斑魚出口其他市場數量,從2016年的155公噸縮減到2021年的46公噸(2022年微幅增加到251公噸),顯然依賴單一市場的不只有前朝,尤其當各國積極透過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或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如RCEP,CPTPP等),來降低或減免雙邊關稅,蔡政府與其他國家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數量非常有限,使得台灣農漁產品(包括石斑魚),外銷他國市場之成本提高,競爭力相對下滑。蔡政府上任為避免被鎖進大陸,雖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卻無視於東南亞為全球最主要的養殖生產區,也是石斑魚生產重鎮,養殖成本相對較台灣低且與台灣養殖石斑魚,在國際市場處於相互競爭態勢,在未經縝密的調查,評估及規劃下,自然難有佳績。

再創石斑魚產業高峰 建言未獲採納

筆者在2016年即為文建議新政府,台灣養殖石斑魚產業在面對中國市場占有率下降以及競爭力衰退之際,應開創第二曲線(The Second Curve),具體做法包括:檢討修正石斑魚科研資源的虛耗;運用先進生物技術積極育成石斑魚新品種;嚴格執行養殖過程藥物管控確保食用安全;建立國際安全認證標識供消費者識別;政策鼓勵企業、廠商透過與養殖戶契作方式來確保生產端的養殖利潤與品質;輔導石斑魚產品多樣化符合不同消費群的需求,有效拓展國內外市場;透過產業六級化(1生產×2加工×3行銷)的全力推動,成功拉出石斑魚產業的第二曲線,再創產業的高峰,惜蔡政府並未採納。

缺蛋之亂過去亦曾發生於今尤烈,問題在於執政者是否願意面對問題,找出解決之道,而不是找理由搪塞,更不是解決提出問題之人。理性問政及理性監督政府施政,在當今台灣社會都相當不容易,許多學者因而選擇沉默,自掃門前雪,以免惹禍上身,只是身為台灣一分子,為了台灣永續生存發展,自當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李武忠
李武忠
學經歷:台大碩士 博士 美國奧本大學進修 76年全國高考優等 現職: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 國際農企業高級顧問 曾任職: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雲林縣政府農業處長、景文科技大學 兼任副教授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