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文化傳遞我族認同的關鍵。統治者要同化被統治者,是從兒童的語言教育開始。我I945冬是KMT統治台灣入學第一代的小學生,一年後搬至台北,才學北京話「國語」,從小學初高中到大學,事實在校內外仍多説台語,我們尚未被罰站,罰錢的一代,同世代許多艱苦人、庒跤人,未多讀書的,不太會「國語」,甚至不會,他們保存了正港的台語,卻是被卑視的的一群。北京話的「國語」(我經過日本話是「國語」,1945.4月我進鹿港笫一公學校,戰爭停課。)和外省人取代了日本語和日本人的地位。我小學台灣人同學普遍的存有共同自卑感,外省「阿山囡仔」多是「光復台灣」「保衛台灣」的官宦子弟,真有勢面,而不僅是「國語」和作文贏過台灣人而已。數十年前我的上一代,已有自己說台語,轉身過來,向子孫講「國語」,這是大家傳頌的現實故事。
台語老人漸凋零 出門像出國
我漫漫教書生涯,學生和社會人,會台語的越來越少,台語老人逐漸凋零。台灣公共空間對台語越來不友善,我從厝內出門,應像出國到另一語言的世界,然而大家麻木無感。
如今,本土意識高漲,本土政黨執政,推動母語教育,台語地位提升,但未成行政、公務的語言,台語出現於公共空間並未增多。我們這代暮年台語老人,長年來已自動乖乖的成為「國語」人。今我最多去的台大醫院,護士、檢驗師接觸最多,他們很忙為我服務,我説台語,他們不少會不耐煩,我該怎麼辦?我去超商,就自在説台語,但店員年輕更多,溝通不良,你要留下來,當台語老師?尤其面對囡子、少年人對話,自然的講華語,己是內化的反應。
台語運動掀熱潮 充滿新希望
台灣母語被清洗之速,創世界史紀錄,主要是蔣氏強悍的政治暴力,但台灣人從未有國家,被殖民懦弱易被馴化的性格,及多族多語,主要語言、漢字、信仰、儒教和中國文化關係,缺乏主體性的區分處理。就是母語的喪失(包括國家認同),也與台灣人的歷史文化和性格攸關。這幾年台語社團和大學台灣語文系所的台語運動掀起熱潮,充滿新希望。
我回顧已往家人,I97O年代,孩子幼稚園、小學,我曾在他們的房間,貼橫毛筆寫的標語「我們要說台灣話」。台北囡仔,很難「言必稱台語」,會台語,今己中年,有台心台語,卻禁錮於華語工作職場。另長子留美,婚後,將要生子。他知道我的期盼,孫子要有台灣祖國的認同,能夠會台語。兒子在台對台語並無特別喜好,這是極大的任務,孫子在腹中,就用台語呼喚。出世後媳婦是台北客家,台客語都不會,講華語,兒子下班認真教台語,一句華英也不說,但孫子半天Day Care,直到進白人幼稚園,可說是三語並進,然台語學習最居劣勢。兒子工作地,都沒有台灣人,也未參加台人社團,囡仔從未與台人接觸。幸他阿嬤我老牽手時常赴美看孫子教孫子,她正是台語教師,是她退休後,正好考上的,在延平中學與許多小學任教已多年,後來每禮拜用電腦視訊,加强孫子台語的基礎。後生的老二孫女,和大兄都講英語,我以為終結台語了。是兒子堅強的毅力,很早自修白話字,羅馬字。孫女的發聲,更是伶俐動人。20I8.7兄妹隨父母首次返台,4歲9歲,與同年的台灣孩子相處,幾乎天壤之別,在捷運上與阿公阿嬤説台語,被人問是南部佗位人?我擔心孩子懷疑台灣人不講台灣話,那學台語做什麼呢?
母語是建立獨立國家的動力
年齡成長,英語世界隨之膨脹,媳婦與子女多用英語,孫女一向都與阿嬤視訊,阿嬤發現她講許多台語詞彙,不會講華語,認為也要會華語。在視訊中也會教華語,孫女好溜冰,得過獎。不久前阿嬤用台語問:「你有去趨冰嗎?」被8歲孫女笑:「台灣話無《嗎》,是:有去趨冰無?」,阿嬤不知講錯,稱讚阿孫講對。這事轉給大家聽,成了周婉窈教授論述台語問句用-m閉口音長文的例子。其實虛字外,許多形容詞、名詞…華語化已也很多,如「定定去」幾被「常常去」同化,在學界更多,我們不自知不理會而已。
台語在台灣遠比客、原語有豐沛的生命力。但三種語言能免於先後的消失於歷史,唯強烈民主政治的成長是賴,母語、台語運動是建立獨立國家的重要動力。
我是台灣人受北京話教育的第一代,迄今將八十年了,而又長年從事漢學教學工作,所幸終身還可堪稱過著台語生話,傳給第二代,甚至在美國的第三代,傳承不絶。面對今日台語殘破的台灣,令人唏噓。然而看到我兒子一對一教孫子的鋼鐵意志,驅離我的絶望,台語有救。尤其台語界在莽荒中,燃起熾熱之火,開啟通往台語之路,使我冰涼的脚底溫暖起來,我也可起步行路。
(2023.10.3)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