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專欄】應對「貿易壁壘調查...

【專欄】應對「貿易壁壘調查」,是很好的總統資格考

Date:

中國大陸商務部無預警公告,將對台灣限制大陸進口之2455項商品(1,066項農產品,1,394項工業產品)啟動貿易壁壘調查,約占所有進口項目的五分之一,驚動台灣各界,引發各種揣測與不安,各政黨更是借題發揮,政治口水遠高於理性經濟評析,無助問題解決。

台灣片面禁止2,455項產品輸台的做法,確實已嚴重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規範,何況以國安和保護國內產業為理由,亦不盡合理,例如禁止石斑魚苗、烏魚苗、活鰻、鯖魚、鮪魚、活大白鯊、蘋果、柑橘、茶葉、梨…(例如國內蘋果生產極有限,絕大部分都從日本,美國,紐西蘭,智利,南非等多國進口,卻禁止陸方的蘋果進口),理應予以調整;過去陸方雖然對此不滿但並未積極處理,主要原因在於大陸針對台灣外交及貿易,一向認定是內政問題,是以儘量避免兩岸在WTO中「打官司」,以免有主權國家的「連想」,加以台灣市場有限,對中國大陸整體經濟影響不大,考量到兩岸關係因此長期予以冷處理。

提升農漁業競爭力 化危機為轉機

不過此次中國大陸並非透過兩岸一般管道,而是送達台灣駐WTO代表團,實屬「罕見」。若根據世貿組織的機制,一旦會員國發生貿易紛爭,正式法律程序包括先雙邊諮商(Request for Consultations)、成立爭端解決小組(Panel)、以及上訴(Appellate Body)等,台灣政府應嚴肅看待;即便中國大陸不向WTO提出申訴,仍有許多報復措施包括;大幅提高進口關稅,實施配額設限,取消優惠措施,實施強制性檢驗制度(如中國海關針對進口商品包裝,實施新冠肺炎病毒進行核酸檢測),設置技術性障礙(如商品標準、規格等),檢附原產地證明,禁止若干產品輸陸,實施行政貿易障礙(如輸入中國大陸的產品,都要經過註冊),進一步掏空ECFA早收清單等等,影響遠超過44.3億美元,蔡政府不能以該2455項產品輸中金額44.3億美元,僅占台灣輸中比重只占0.9%),並非台灣輸中主力產品,影響不大,故作輕鬆。農委會有必要告訴國人,這二十年來政府每年花費龐大經費,政府究竟做了哪些努力,來提高國產品(包括農漁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為何到現在還是沒有顯著改善,台灣的農業仍無法升級,還是經不起國外競爭,始終需要靠保護才能生存!蔡政府正積極推動加入CPTPP,在CPTPP的入會諮商,台灣政府仍然會面臨對手成員,要求開放農漁業要求的壓力,更需要提升台灣農漁業競爭力,才能化危機為轉機藉此開拓更多的外銷市場,蔡政府做得到嗎?

兩岸關係惡化 政府諮商機會小

就整體貿易結構來看,大陸是台灣主要貿易順差來源,近兩年對台貢獻金額都超過千億美元,占台灣GDP比重平均高達13.4%,代表台灣經濟成長與兩岸貿易有著密不可分關係,只是這兩年兩岸關係快速惡化,已經瀕臨兵凶戰危。這次調查行動,可視為中國大陸準備向台灣攤牌的前奏,若我方仍不願「公平」貿易,陸方很可能很快就進行反制。雖然我方提出願在不設前提下與大陸協商,卻未備妥協商方案,要如何談判?如何降低對相關產業的衝擊?何況以當前兩岸緊張氛圍,若我方不接受「九二共識」,陸方應不會輕易啟動政府間諮商。蔡政府既然堅持不認九二共識,就應該做好風險管理,分散風險,才會有足夠的底氣,來承受大陸可能給予台灣的反制措施。然而在聽完經濟部長對此議題的回應(如「看新聞才知道」,不認為ECFA要中斷,「將」進行沙盤推演來決定如何因應等等)以及行政院長的發言(希望中國大陸勿片面將貿易問題複雜化、工具化及政治化),暴露出蔡政府明顯沒有準備好來應對這一波的衝擊;再看蔡政府寄予厚望的美國和日本市場,去年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僅294.14億美元,對日貿易則呈現逆差達209.78億美元,經貿上想與大陸脫鉤短期內很難做到,最終受傷的是台灣經濟和民眾生計,尤其國內正遭逢民生困境如缺蛋、高價豬肉、低價高麗菜、缺藥、電價上漲、物價高漲、長期低薪..等等,民心正在思變。

臺灣正處於美中對抗的風口浪尖,如何在美中臺三邊關係取得平衡,是台灣生存發展的重中之重。政客常將「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掛嘴邊,而一般老百姓要的其實不多,一個平安、合宜、舒適的居住環境和一個可以溫飽的工作。當前台灣一談到選總統各個捨我其誰,問題是誰能提出具體可信的承諾,如何精準預判落點,並備妥18套應對方案,或許這次大陸拋出的貿易壁壘調查,會是一個很好的考題!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李武忠
李武忠
學經歷:台大碩士 博士 美國奧本大學進修 76年全國高考優等 現職: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 國際農企業高級顧問 曾任職: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雲林縣政府農業處長、景文科技大學 兼任副教授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