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精選【專欄】從雞蛋危機反思台灣...

【專欄】從雞蛋危機反思台灣經濟體質與國安風險

Date:

 

文/吳欣怡(社團法人台灣北社財經組副召集人暨監事)

2024 年,台灣爆發了一場前所未見的雞蛋荒,從超市、傳統市場到早餐店,到處都傳出「買不到蛋」的抱怨。雞蛋這種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食材,突然成了珍貴品,不但價格翻倍,還經常買不到。很多人早上五、六點就去排隊,有些店家甚至一度停賣含蛋料理。這場缺蛋危機的背後,其實是多重因素同時發生所導致的結果。當年氣候異常、禽流感疫情嚴重,導致蛋雞數量銳減;飼料價格大漲,也壓縮了農民的生產利潤。更根本的問題是,台灣雞蛋產業長期由小規模農戶撐起,養殖分散、缺乏規模經營,一旦遇到問題,整條供應鏈就容易失控。

面對突如其來的雞蛋荒,政府選擇大量進口雞蛋作為緊急應對手段,從巴西、泰國、澳洲等地快速調貨,希望短期內補足供應缺口,壓低蛋價,緩解市場焦慮。這項政策初衷雖然是為了解決燃眉之急,但執行過程卻接連出現問題。進口蛋標示不清、產地與有效日期混亂,導致消費者無所適從。更嚴重的是,有進口蛋因保存問題被批次銷毀,引發社會質疑政策的效益與合理性。政府一方面面對消費者對進口蛋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未能有效安撫本地蛋農的不滿。政策方向反覆、缺乏事前規劃,加深了外界對政府處理危機能力的質疑,也讓本應解決問題的進口政策變成另一個爭議焦點。

圖/擷自公視網路新聞

這場雞蛋危機,不只是農業或民生問題,更讓人意識到台灣在糧食安全上的結構性弱點。台灣的糧食自給率長期偏低,仰賴進口成為常態,一旦全球供應鏈受擾,或是在戰爭、封鎖等極端情境下,台灣的糧食穩定就面臨高度風險。也有輿論質疑,這次危機是否被境外勢力操作,例如透過網路輿論、社群平台擴大民怨情緒,進一步削弱社會對政府的信任。雖然目前沒有明確證據,但從這次事件中可以看出,當民生問題與政治操作糾纏在一起時,整體社會穩定性就會受到威脅。這提醒我們,現代的國家安全已不再只限於軍事防衛,而是涵蓋了糧食、能源、資訊等各個層面。雞蛋事件正是一個縮影,讓人重新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國安」。

經過這場風波,政府也開始著手進行一些結構性的調整,例如推動蛋農合作社制度、補助冷鏈設備、規劃「雞蛋平準基金」,希望藉此提升雞蛋產業的整體韌性與穩定性。雖然這些政策來得稍晚,但至少是一個開始。不過,這次事件最深層的提醒,或許不是進口蛋爭議或蛋價波動本身,而是我們整個社會對日常物資供應過於理所當然的心態。雞蛋這樣看似簡單的東西,一旦失控,就能引發連鎖性的政治、社會與信任危機。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制度準備不足、危機處理能力有待加強,也發現資訊傳播的透明與否,對民眾信心影響極大。未來,不論是政府還是民間,都應該建立更完整的風險預警機制,並提升政策的透明度與溝通效率。

雞蛋事件雖然是一場民生危機,但背後映照的是台灣在農業政策、糧食安全、政策治理與資訊管理上的多重挑戰。它讓我們看清,穩定供應與價格管理不只是市場問題,更牽動國家治理與社會信任。作為消費者,我們當然希望物價穩定、食物安全,但也必須理解,這背後需要的是一個有前瞻規劃、有能力執行的制度。面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我們不能再等事情發生後才匆忙補破網,而要從現在就開始補強基礎、提升整體韌性。民生穩定本身就是國安議題,我們不能再忽視。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
銳傳媒資料中心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