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總統執政已屆七年,做得好不好各界褒貶不一(親綠團體稱50.7%的民眾認同蔡總統的執政路線,在野黨則稱執政七年釀「七缺」,缺蛋、缺電、缺藥、缺水、缺地、缺人力、缺人才),這在民主自由的多元社會本屬常態,也應受到尊重,此刻的台灣最需要的不是「先進武器」,不是「出兵承諾」,而是團結人心給國人希望!
農業在經濟上或許不再是台灣經濟的主要貢獻者,2021年台灣農業初級總產值為3275億元新台幣,只佔國內總生產值1.49%,但「民以食為天」,「糧安則國安」,「強農則國強」,農業歷久彌新,尤其隨著全球人口增長,極端氣候變遷,水土資源稀缺,人為汙染破壞,物種大滅絕等惡化,想要餵飽人類,讓人類能健康成長,農業將扮演更吃重的角色。當然這不是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所能因應,未來農業的規模將不亞於IT產業,整個農業從品種、生產技術設備、管理監控、收成、運輸儲運、行銷模式、價格形成機制等,都需要升級進化,不僅要有頂層設計,行政部門的用人,決策及行政效率,更需全面提升,農業高端教育和科研體系也都要跟上腳步,這些對台灣是挑戰是機會,也是農業部未來需面對的艱巨任務,而蔡政府的執政團隊始終缺乏這樣的擘畫和執行力!
選舉考量優於農民權益
蔡總統執政七年列出洋洋灑灑政績,直言之,以每年1000-2000億元預算及近5000人編制規模,理應做出些成績,亦屬必然,然而檢視這些年農委會施政,不難看出政治選舉考量優於農民權益,使得農業部門公務預算,高度偏重福利措施津貼(如老農津貼、農民健康保險、農民職業災害保險、農業退休儲金、農漁民子女助學金、青農創業貸款等等)占總經費一半以上,拖緩了科研發創新及產業升級的腳步,農漁業競爭優勢逐漸弱化,體現在台灣農漁產品開拓外銷市場的受挫,蔡總統讓農業升級成「新農業」的承諾恐落空!
蔡政府擅長的大撒幣,充其量只是「給魚吃」(免於飢餓病痛),台灣農漁民更需要的是給「釣竿」(能自食其力、養家),教「賣魚」(能獲利、改善生活),這樣務農才有希望,有未來,年輕人也才會願意投入該產業,畢竟未來農業最需要的是,具專業的年輕人力投入,可惜這並不是蔡執政團隊施政的優先選項,卻也是當前台灣農漁業困局癥結所在及未來農業永續的關鍵。
大撒幣無法解決農業困境
這些年蔡總統領導的農業執政團隊,除大撒幣外,讓民眾印象最深刻的是,遇到國內農產品產銷失衡,即以尊重「市場機制」卸責;賣到大陸的農漁產品,一旦遭到對方暫停禁運,無論理由為何(毒物、化學藥物殘留,病蟲害等食安理由),高官們立即高調回嗆,先祭出三招;1.透過國內社群媒體、網軍等全力動員訴諸中共無理打壓,2.有系統訴諸民粹(高舉民主愛國標幟)3.揚量言要訴諸國際向WTO申訴(牛步化腳步迄今沒有動靜),帶風向穩住局面;接著射出促銷三箭(內銷外銷加工),宣布將拿出百億經費來辦理保價、穩價、促銷等活動,補貼名義五花八門,有些補貼金額太過離譜(如石斑魚切片(含輪切):海運每公所補助60元、空運每公斤補助100元,釋迦海外銷歐美地區國家空運每公斤補助105元、海運每公斤20元)。這樣大費周章的結果,不僅之前遭禁的水果和水產到現在沒有一項解禁,後續還可能面臨大陸對我國祭出貿易壁壘調查後,可能帶來的抵制、報復和衝擊。
蔡政府官員經常誇耀在其賣力執政下、台灣農民平均年所得已大幅提高,事實是2021年農戶所得平均為117.4 萬元,雖較2021年成長4.0%。但農業淨收入僅27.76萬元,僅成長1.3%(主要靠非農業所得及政府補助);農業就業人口52.3萬人,亦較上年度減少2.1%;2022年農產品外銷總數量為187.4萬公噸,總金額52.37億美元,分別較去年的218.6,公噸,56.69億美元,減少14.3%及7.6%;推動大糧倉計畫7年黃豆小麥玉米自給率仍不到3%;實際生產農地面積僅有58萬8291公頃,不僅休耕面積增加,農地遭佔用情形更為嚴重;國內學者即為文質疑,扣除驟增的政府補助以及CPI影響,每位農民的實際所得真的有增加?
這些年依靠口號治國(如「全民農業」、「新農業」「無毒農業島」、「台灣農業亮起來」、「海洋立國」、「海洋立國」、「永續海洋國家」等),幾乎成為台灣國家領導人必備技能,然而現實卻是台灣農漁民至今仍然無法有個三安(安全、安心、安穩)的作業環境,農漁業三需(需要轉型升級,需要提升競爭力,需要穩定銷售市場),政府始終未能予以滿足。台灣需要改變的力量,而人民(包括農漁民)正是該力量的啟動者,別妄自菲薄,應勇敢站出來告訴政客您受夠了,要求所有政黨及總統候選人閉嘴,傾聽人民的聲音!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