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精選【專欄】從中學生打電話給作...

【專欄】從中學生打電話給作家談起

Date:

 

近日有某學校網友在臉書發文,表示班上同學在寫學習單時看見散文集《第九味》的問題,由於不確定正確答案,同學竟直接打電話給作家,同時也是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的徐國能求解,竟真的得到本人回覆,原PO也驚呼「電話一掛我們全班都在大叫歡呼加鼓掌,超扯,那同學超級勇」。

《第九味》是一篇藉飲食之味論人生況味,兼懷人抒感的抒情文。雖然題為「第九味」,但文中僅就「酸、甜、苦、辣、鹹、澀、腥、沖」八味比擬人生,始終沒有明確指出第九味的真義,而是讓讀者透過文中所敘的人事去體會這味外之味,但是有人認為很無聊。https://vocus.cc/article/677e28e7fd897800019449d4

《第九味》的作者徐國能談到自己「懂吃」,說自己從小命好,有得吃,嚐遍各種美食,因此能體會出各種酸甜苦辣的滋味,想藉此比喻人生滋味。

文章雖就飲食取材,重點卻不在寫烹飪經驗,而是以大廚曾先生為主軸,敘述他廚藝及辨味的特殊能力,與調和味道的獨特之見,進而綰合「食之味」與「人生之味」。另一方面以曾先生際遇之昔今對比、健樂園餐廳的興衰為輔,交互隱喻人世的滄桑,其間所蘊含的玄妙世情,寓意豐富,啟人深思。

徐國能表示,大家有時把「文言文到底有沒有用」的爭議看得太過簡單,當成古今語言的差異,「我們看到的是裡面的一些思想、文化情境跟人性道德的部分,這部分可以透過經典轉譯,保留在文化裡面。」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76324

可是徐教授自己寫以上散文,不也是用白話文,不是嗎?其實不一定要中學生唸文言文,可以改為選修,讓有興趣者去學習,才是更適性的安排吧!

其實了解思想、文化情境與誰想道德等,不一定要看文言文,白話文一樣可以獲得,如愛因斯坦之“人類存在的目的”,或是陳之藩的“哲學家皇帝”等。

文言文擁護者只會在那邊喊買菜用不到三角函數,但是買菜也用不到文言文啊,然而三角函數用途廣泛,理工商科都會用得到,然而文言文呢?幾人平常用文言文與他人溝通?

關鍵在於文言文的教學方式。一般國文老師只是做學生查參考書就知道的註解,考試是默背或翻譯,這才是一般中學生越來越不喜歡文言文的主因。

中國歷代學者整天只會講一堆儒家思想、帝王之術,或空談心性理學,但西方只用了幾年時間就把大清帝國打成廢物,這樣的文言文有何值得唸的?中國有哪個朝代因為重視文言文而長治久安不垮台的?

胡適小時候也唸了許多中國古文,直到他接觸西方文學,才知道學文學不需要用背的,也不需要寫一堆不容易讓人看懂的文章,影響知識的普及,滿清末年人民如同乞丐是證明。

然而時至今日的台灣,居然還有許多衛道老師堅持中學生唸文言文,認為文言文裡面才有“大道理”,才能了解所謂“禮義廉恥”,而白話文裡面沒有,這些人真是食古不化,很可笑!

試問,愛因斯坦之“人類存在的目的”,或是陳之藩的“哲學家皇帝”等白話文散文,不是淺顯易懂,令人回味無窮嗎?這樣的文章不是更值得令人學習嗎?

我只覺得學生很可憐,一直塞一些東西給學生,而從來不問學生是否有興趣,是否嫌國文課上課時間不夠長?學生腦袋不是垃圾桶,背文言文何用?

我覺得需要閱讀、理解,但沒必要背誦,古人可能只是心情不好所以寫了一篇日記,為何我們要背他的日記?即使是閱讀也不容易,如果希望了解成語典故,看翻譯即可,不需要非看文言文不可,文學需要學習跟活用,不是死背跟默寫。

師大教授徐國能是寫七言絕句等古詩詞的高手,可是今天有幾人能寫或欣賞這樣的詩詞?以前人因為書寫不方便又貴,為求文字精簡,所以發明文言文,如今書寫方便又便宜,不知還要學文言文做什麼?

其實散文與新詩都用白話文寫,更可以明白傳達自己的思想與感情,才是人人可為。散文只要懂得起承轉合即可,而新詩只要情真意摯即可,如吳晟的新詩,讓人能一看即懂。https://youtu.be/HNtvortKJUY?si=1i7IX79g0cqHfhbc

筆者認為,文言文在中學可以作為選修,讓有興趣者去學即可,考試不應該考默背或翻譯原文之類,畢竟毫無意義。語文課若改為哲學課則更棒,可培養學生思辨與表達的能力,同時國文課改為語文課即可。

事實顯示,大多數中學生喜歡學英文大於國文,因為前者實用與生活化,後者則否,前者查字典則可以了解原文,後者則否,只因國文充斥文言文,學生不需要說教文章,也不喜歡體會中國古人的生活環境。https://www.cw.com.tw/article/5134441

近四百年來,歐美文明光輝燦爛,關鍵在於他們中學有哲學課,培養學生表達、思辨與追求真理的能力,所以有許多大哲學家、科學家與文學家等,而我們則無,與此不無關係。https://case.ntu.edu.tw/blog/?p=10546

總之,國文課可以改為語文課,文言文保留詩詞即可,學習方式應改為欣賞、討論與批判,不要再考默背或翻譯了。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鄧鴻源
鄧鴻源
師大物理系學士、台大物理所碩/博士,曾任教於中學與大學。關心國家與社會問題。解嚴後在各媒體發表投書,內容涵蓋教育、科學、政治、經濟、外交、國防與內政等各層面,先後以筆名陳振、展昭與郭靖發表。立場為捍衛台灣尊嚴、主權、自由、民主與人權,希望台灣能成為東方的瑞士或以色列。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