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專欄】從「危險地帶」一書...

【專欄】從「危險地帶」一書看美中對抗與台海危機

Date:

預測2025年1月中國入侵台灣的Danger  Zone(危險地帶)一書

美國學者Michael Bay、Hal Brands  在去年8月16日出版了一本書,其書名是Danger  Zone(危險地帶) ,副標則是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與中國即將來臨的衝突) ,出版社是W.W.Norton。這兩位作者是研究外交與安全保障的學者,許多讀者或許會認為作者是為了銷售本書,所以就使用了很聳動的書名,不過,這兩位作者其實是很認真的在回顧過去各種戰爭產生的原因,而以迫在眉睫的態度提出警告說:最惡劣的情況會產生的最大風險,其實將會是在此後十年以內。

歷史經驗:大國國力開始衰退時是最危險的時刻

這本書的主張非常明瞭易解,那就是當大國的國力來到巔峰而開始感覺衰退時,會因為焦慮而斷然走上危險的賭注。這兩位作者說:現代的中國從人口動態來看,其經濟的衰退已開始呈現,因此中國走上失控而暴走的危險度就會跟著提高。

悲慘戰端常發生於大國國力過了巔峰而開始衰退之時,圖為拉馬爾邁松戰役,第一次世界大戰法軍對德軍攻勢的一部分。

這兩位作者說:當許多國家感覺到被敵人(rivals )包圍時,是會不顧一切地想要去突破包圍網的。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其實很多無數悽慘的戰爭並不是由《充滿自信而蒸蒸日上的國家》所發動的。大家可在此去想一下:1914年的德國與1941年的日本。由這兩個國家可知:其實它們是國力過了巔峰而開始衰退時才開啟悲慘的戰端的。普丁到目前為止,在舊蘇聯領域內所引起的各個戰爭,也是同樣屬於這個範疇。

在地緣政治學上,最壞的悲慘事件其實是在野心與絕望交差的時候產生的。

換句話說,當經濟順利擴大而蒸蒸日上時,大國會充滿著自信與夢想,並因富裕而態度從容;在國力提高的時候,國民富裕,保持著希望,也充滿着希望。但是當國力開始出現陰影時, 就很難實去現夢想,而焦慮也就跟著產生。於是,奮力一搏以賭賭看運氣是否能讓自己行大運的風險就跟著提高。

中國現在是最大的威脅

《持續高度成長而有高度存在感的時代》的中國並不是最大的威脅,反而走到十字路口的中國是最危險的。因此,兩位作者認為最危險而可能會發生的戰爭應該會是在2020年代,亦即在數年以內會到來。

作者們說:歷史會拋出一個不會看錯的影子,而中國的權力者就是不會讓人看錯的歷史事實。美國到目前為止打擊過在國際社會所出現的強大敵國。美國打敗了德意志帝國、大日本帝國、納粹德國、蘇聯,以及無數的小的競爭對敵。

而數十年來,中國的出生率是低於《維持人口現狀所必要的水準》,人口走向高齡化、並且減少。假如沒有高的成長率,中國的夢想就只是幻想。從中國共產黨的角度來看,離婚與不生小孩的女性、沒有小孩的男性對於中國這個將來在地緣政治上的強權,將會是威脅。

中國從人口動態的層面來看,已可看出其經濟正是很確實地在衰退著,而且中國所正枯竭的不只是人力資源,在有關全世界高科技之主導權的競爭當中,中美的對立走上激化,而中國就從半導體等的全球供應鏈當中被排除於外。

中國重蹈日本的覆轍

如同過去的日本透過過剩的投資實現高度成長一樣,中國以投資為主導來擴大其經濟規模。過去,日本完全沒有重視生產性的問題而大量進行投資,這就變成苦果而使日本走上失落的30年。中國經濟在最近的將來,其實很清楚地是跟日本一樣而走上減速、衰退。

現在的中國正因為其成長開始走到十字路口,但其國力尚有餘力,所以,中國做出危險賭注的風險就提高。

戰爭發生前,要讓中國知道問題所在

兩位作者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日本來說,是幾近自殺的行為,但是這個戰爭不是因為瘋狂而引起的,而是因為這個國家陷於焦慮而產生的。當想改變國際秩序的夢想變成很困難的時候,國家所產生的焦躁感就會成為戰爭發動的原因。在這之前的10年,日本其實是持續躍進、發展的。因此,當國家覺悟到所剩時間不多的時候,那正是最危險的時刻。

因此,讓中國知道:一旦中國開始發動戰爭,將會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而在事前使其《冒險進行賭注會產生運氣》的動作受挫是很重要的。
同時,另一方面,不能把中國追到死路,因為把中國追到《窮鼠咬貓的狀況》是很危險的。日本因為國際的包圍被逼到走頭無路而發起太平洋戰爭的歷史其實就是個殷鑑。

結論

今年(2023年)中國的世界人口已輸給印度,而習近平確立其皇帝體制的同時,卻也是大躍進以後,中國經濟最差的一年,也是開放後因為疫情而人口死亡最多的時期。習近平的戰狼外交、一帶一路、太空發展、監視全民體制的建立、解放軍大幅的現代化,其實是習近平向世界展現中國實力的動作,這些現象正是「危險地帶」一書所顯示出來的現象。國內必須知道美國不是誇大兩岸的危機而要大賺國民黨所說的武器財,更不是膨風嚇台灣,他們對中國的了解是超過我們無數倍的,台灣人不能再陷入共產黨同路人所推動的錯誤認知的資訊戰,而必須快速改變對兩岸的認知,開始強化警覺,以建立起保護自己的全民國防。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張正修
張正修
曾任考試委員、開南大學法律系系主任、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兼任副教授、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