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網路上常會看到述說有關台灣道德沉淪的文章,其中最常見的說詞就是:即使是假訊息,但因為立場不同,也會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從社會科學角度看社會規範
本來,道德是一種社會規範,而社會規範有許多種類,例如法律、道德乃至社會習慣等等。所謂規範就是對於人們要求做一定的行為,或者不做一定的行為。如果人們違反社會規範,則可能受到各種的不利,例如,違反刑法的人可能會被抓去坐牢,違反道德,可能會被冷眼對待。那麼,社會的倫理規範,我們應該怎樣從社會科學的角度來看呢?其實,被認定為是《好》的,如果去做它,那麼就會被認為是《對》的,這個所謂《好的》就是規範的最簡單的定義,而做《對》的事情就是做了符合倫理的行為。問題就在於:對於「什麼是《好》的?」的看法,會因為種種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舉例來說,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透過共同的合作,生產會比較順利,因此就產生許多共同的法律乃至道德規範,而違反共同體的規範時,人們就會受到種種懲罰,例如出賣自己人,可能會被趕出團體(日本叫做村八分),……。但是隨著工業革命的誕生與全球化的發展,社會就走上個人主義,除非對別人有所侵害,否則個人所做的行為就不會被加以處罰,於是傳統的道德就越來越式微。在這種傳統農業共同體轉變成現代的國民國家(nation -state)時,以法律取代道德的傾向就越來越強。
台灣道德沉淪的特殊性
但是,台灣的道德倫理卻有其很特殊的發展現象,那就是台灣因為民主化的發展過程,兩大不同的政黨必須競爭政權的取得,而兩大政黨的支持者似可分類為《具有許多不同、甚至是矛盾的觀念體系》的人群。例如,國民黨的支持者較傾向於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所形成的意識型態(例如黨國概念),而民進黨則傾向於台灣四百年來所形成的被迫害意識與近代民主、人權、法治之觀念以及當家作主的意識。由於兩大政黨的支持者所成長的背景不一樣,因此,彼此敵對的意識就相當強烈。自己支持的政黨批判對手的言論,即使是假的,但是支持者仍然會自動把假話當真,而形成《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現象,而講假話的人如果打敗對方時,反而會被支持者當作是英雄。在這種情況之下,要形成一個誠實的社會並不容易,而以誠信為基礎要去形成彼此共同的倫理觀,自然不易。尤其,在共產黨介入台灣的發展過程中,其所形成的假訊息透過網路的傳播,更對台灣社會形成分化作用,而使台灣的對話更不易形成。
解決對立最好的方法就是辯論與溝通
其實,在以個人主義為基礎的民主主義之下,最重要的社會規範-法律是要透過溝通去形成的,如果要重建台灣的道德,其實,是應該廣泛讓各種言論彼此對話,讓不同的意見可以辯論溝通,例如立法院應廣納正反意見的公聽之舉行,開放網路對立法院的具名意見之表達與不同意見的辯論,政黨應開放意見信箱,使民眾具名陳述意見並彼此辯論,只有透過這種由下而上的民主表達,在網路時代,才容易使被當作政治鬥爭手段的假消息失去作用,也才容易建立台灣道德重建的平台,也是自我救濟的最好方法。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