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2025年4月,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推出的相互關稅政策猶如一枚震撼彈,引爆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動盪。根據《GZERO Media》報導,日本日經指數在單日暴跌7.8%,亞洲其他主要指數創下單日最大跌幅紀錄,而美國道瓊期貨也在周日晚間重挫1500點,跌幅逾3.5%;台灣股市在清明連假後補跌,4月7日開盤狂瀉逾2000點,失守2萬點大關,新台幣兌美元匯率一度跌破33.2元,貶值超過1.2角。金融市場的恐慌指數(VIX)飆升至近年高點,顯示投資者對這場關稅風暴的深切不安。這不僅是對國際貿易體系的挑戰,更考驗著美國選民與世界各國的忍耐極限。從政策源起、經濟後果到社會反響,本文將剖析川普政府的時間表及其未來的可能走向。
相互關稅的誕生與爭議

川普於2025年4月3日宣布的相互關稅政策,以「解放日」為名,核心在於對全球貿易夥伴實施「基本關稅」與「差別關稅」。根據日本智庫「日生基礎研究所(NLI Research Institute)」政策研究部副首席研究員鈴木智也在4月8日提出的報告,主要國家的關稅率差異顯著:對美國貿易順差國一律課徵10%的基本關稅,日本則承受24%的超高關稅,高於歐盟的20%、英國與澳洲的10%。中國大陸更被施以34%的相互關稅,並疊加既有20%的額外關稅,部分品目關稅率甚至超過100%。這一政策號稱矯正貿易失衡,但其計算方式卻備受爭議。
相互關稅的依據據稱是「對美貿易赤字額除以該國對美出口額,再乘以100後取一半」。以日本為例,其對美貿易黑字比率約46%,故被課以24%的關稅。然而,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熊野英生4月7日指出,這種算法缺乏經濟學基礎。國際經濟學中的「馬歇爾–勒納條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又稱馬婁條件)顯示,關稅對貿易收支的影響取決於各國進出口的價格與數量彈性,而非統一的線性關係。中國大陸與日本的彈性值顯然不同,卻被同樣對待,這使得政策效果充滿不確定性。
此外,川普政府將關稅視為談判籌碼的意圖顯而易見。鈴木智也的報告認為,這種「強硬派」策略旨在迫使他國妥協,但其粗糙的理論基礎與執行方式,讓人不禁懷疑其是否只是「為談判而談判」的權宜之計。對中國大陸的高壓關稅,更被視為選舉承諾的兌現——川普曾承諾對中國大陸商品課徵60%關稅,如今的措施已遠超此目標。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迅速做出反擊,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中國大陸於4月9日晚間宣布,自4月10日12時1分起,對所有原產於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稅率由34%提高至84%,作為對美國4月8日將對華關稅加徵84%的直接回應,顯示雙方貿易戰已進入新一輪白熱化階段。
經濟衝擊的雙面刃
相互關稅的實施,對全球與美國國內經濟帶來即時且深遠的影響。川普淡然回應市場崩盤稱:「有時你得先吃藥才能治病。」然而,短期內,關稅推升進口商品價格,無疑成為通膨的催化劑。鈴木智也的報告援引米蘭(Stephen Miran)的論文指出,關稅雖可能吸引資本回流美國並推高美元需求,但企業若將成本轉嫁消費者,通膨壓力將難以避免。更長期來看,若製造業回歸美國,供應鏈重組或能增強經濟韌性,但這需要數年時間,且伴隨高昂成本。
熊野英生則警告,若美國執意壓縮貿易赤字,可能需透過景氣惡化來抑制消費需求,這將導致經濟硬著陸。全球層面,關稅引發的連鎖反應同樣劇烈。歐盟已計畫對美國商品實施報復性關稅,涵蓋從鑽石到牙線的廣泛品項;中國大陸則祭出稀土出口限制與34%的對等關稅。《GZERO Media》報導指出,越南總統已主動與川普通話,提議雙邊零關稅以避開風暴,而印尼選擇觀望,而台灣已宣布不會採關稅報復。這些分歧顯示,川普的關稅策略雖具威懾力,卻也可能刺激貿易戰升級,讓全球經濟陷入混亂。
美國內外的民意分裂
在美國國內,關稅政策引發截然不同的反應。《GZERO Media》報導記載,4月5日,全美50州爆發1400多場示威,抗議者要求川普及其「億萬富翁盟友」停止損害醫療與社福計畫。雖然抗議焦點非全然針對關稅,但許多民眾擔憂市場動盪影響退休金與生活成本。與此同時,科技與金融巨頭如蘋果與高盛正計畫前往川普的海湖莊園遊說,警告關稅正摧毀投資信心與創新優勢。
然而,中西部地區的支持者卻歡呼雀躍。在愛荷華與俄亥俄等地,農民與製造業工人認為關稅終於讓美國優先。一名俄亥俄糖果店經理對BBC表示:「如果關稅能把工作帶回給像我們這樣的勞動者,那就值得。」這種基層支持顯示,川普的「美國優先」論述仍具號召力,但能否持久,端看經濟成果。
國際社會的反應則更為一致。英國首相斯塔默(Keir Starmer)感嘆:「我們熟知的世界已不復存在。」歐盟呼籲團結應對,中國大陸則以強硬姿態回擊。鈴木智也報告預測,若川普欲透過多邊協議矯正美元過強,需付出巨大外交努力,但目前看來,各國更傾向自保而非合作。這顯示,川普的時間表正與世界脫節。
結語:忍耐的臨界點何在?
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如同一場高風險賭局,其時間表緊盯2026年中間選舉,試圖以短期成果換取政治資本。然而,熊野英生預測,若貿易赤字目標難以實現,川普可能在2025年內轉向放棄此目標,改以緩和關稅來穩定局面。鈴木智也報告則認為,美國選民對通膨與失業的忍耐有限,若支持率下滑,政策調整將不可避免。
全球視角下,各國能否承受關稅帶來的經濟壓力,同樣充滿變數。世界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已達十年高點(鈴木智也數據),金融市場的恐慌情緒揮之不去。若貿易戰全面升級,景氣衰退的陰影將籠罩全球。川普的「解放日」或許開啟了一個新時代,但這時代的代價,可能是世界與美國選民都不願承擔的苦果。這場關稅風暴的最終結局,仍在未定之天。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