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精選【專欄】川普停止援助烏克蘭...

【專欄】川普停止援助烏克蘭:戰火中的驚天一擊

Date:

 

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繼2月28日川普與澤倫斯基在華盛頓白宮舉行一場高度爭議性的雙邊會談破裂之後,川普(Donald Trump)於2025年3月3日下令暫停對烏克蘭的所有軍事援助,這一決定震撼國際社會,改變了美國對烏俄戰爭的長期立場。根據彭博社(Bloomberg)報導,這項政策是在他與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於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激烈爭執後數日內宣布的,顯示出兩國領導人關係的極度緊張。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警告,若美國援助無法持續,烏克蘭恐將面臨「註定失敗」的局面,戰爭前景因此蒙上陰影。本文將深入分析此決策的背景、影響、國際反應,以及川普的動機與未來的可能性。

衝突的導火線與背景

川普斷援的直接導火線可追溯至他與澤倫斯基的會面。根據《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這場在白宮舉行的會議氣氛火爆,川普公開指責澤倫斯基對美國提供的巨額援助缺乏感恩,並要求烏克蘭拿出「和平的誠意」。他強硬表示:「要麼達成協議,要麼我們就退出。」隨行的美國副總統J·D·萬斯(JD Vance)也加入爭執,進一步加劇衝突。澤倫斯基則回應,和平仍「非常非常遙遠」,雙方立場南轅北轍。

這場爭執並非孤立事件,而是川普政策轉向的縮影。他在競選期間多次承諾迅速終結烏俄戰爭,並對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丁(Vladimir Putin)展現友好態度。根據GZERO Media分析,川普認為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是一種「無底洞」,試圖透過斷援迫使澤倫斯基接受與俄羅斯的談判。這與他過去的行為有跡可循—2019年,他曾因試圖利用軍援壓迫澤倫斯基調查政治對手喬·拜登(Joe Biden)而引發彈劾危機。如今,這種施壓策略從個人政治轉向更廣泛的地緣博弈。

川普的立場也反映了他對美國外交優先事項的重塑。他多次公開質疑為何美國要為「遙遠的戰爭」付出巨大代價,這一觀點在美國國內部分選民中頗具共鳴。然而,這種轉變無疑讓烏克蘭及其盟友措手不及。

援助中斷的戰場與經濟衝擊

川普的決定對烏克蘭的軍事與經濟形勢構成嚴重威脅。根據彭博社數據,自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以來,美國已向烏克蘭提供了超過86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包括武器、彈藥和關鍵裝備。此次暫停直接影響超過10億美元的在途物資,其中包括急需的防空系統和火砲彈藥。CSIS報告顯示,美國是烏克蘭最大的單一援助國,其支持對於維持前線穩定至關重要。若這一援助斷流,烏克蘭的軍事能力可能在數週內大幅下滑。

戰場上的影響已初現端倪。《紐約時報》報導,烏克蘭第38獨立海軍陸戰旅在2024年11月的戰鬥中已因物資短缺而受挫,而美國援助的暫停可能導致前線出現「關鍵缺口」。一名烏軍官員坦言,現有庫存或許能支撐數週,但若無外部補給,俄軍可能趁虛而入,發動更大規模攻勢。CSIS專家進一步預測,若美國退出,烏克蘭的抵抗能力恐在2025年下半年崩潰,俄羅斯將因此在戰場與談判桌上占據絕對優勢。

經濟層面同樣不容樂觀。烏克蘭依賴外援維持戰時運作,美國的退出可能迫使其大幅削減軍事與民生支出。烏克蘭總理丹尼斯·什米加爾(Denys Shmyhal)雖表示有能力「獨立支撐」,並計畫與歐洲合作填補空缺,但專家認為,這種樂觀態度難掩失去美國支持的沉重打擊。

國際社會的分裂與應對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與川普爭執後飛往倫敦參加會談,受到英國首相施凱爾熱情歡迎。

川普的決定迅速引發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與分歧。歐洲作為烏克蘭的重要盟友立即採取行動。GZERO Media報導,歐盟自2022年起每月平均提供約18億美元軍援,並在2024年初美國國會援助爭議時填補部分空缺。此次斷援後,英國和法國領導人迅速訪問白宮,試圖協調立場,而歐盟宣布將組建「意願聯盟」以領導烏克蘭的安全保障。《紐約時報》指出,德國等國已承諾近期增加援助,試圖緩解危機。

然而,歐洲內部並非鐵板一塊。CSIS分析顯示,雖然英國、法國積極支持烏克蘭,但匈牙利與斯洛伐克等國傾向與俄羅斯和解,這種分歧可能削弱歐盟的整體行動力。此外,GZERO Media提到,歐洲自身軍事資源有限,難以完全替代美國的角色,這讓烏克蘭的長期前景更顯黯淡。

美國國內的反應同樣激烈。《紐約時報》報導,民主黨議員布蘭登·博伊爾(Brendan Boyle)稱此舉「魯莽且危險」,警告其將損害美國安全利益。相反,部分共和黨人支持川普,認為美國應聚焦國內問題。這一內部分裂可能進一步影響美國的國際角色。

川普的動機與地緣算計

川普斷援的背後動機引發諸多猜測。彭博社透露,他曾於週一表示,美國可能與烏克蘭簽署涉及礦產資源的協議,作為對過去援助的「回報」。這一提議原定於澤倫斯基訪美時簽署,但因爭執告吹。《紐約時報》指出,川普對烏克蘭的稀土與鈦礦表現出濃厚興趣,試圖將其納入美國資源安全戰略,以抗衡中國大陸在全球礦產市場的影響力。

這種做法顯示川普試圖將經濟利益與地緣政治結合。他還可能以此作為對俄談判的籌碼,實現其「美國優先」的承諾。然而,澤倫斯基堅持任何協議須制衡俄羅斯,與川普的期望相左。此外,川普對普丁的友好態度也引人注目。他多次稱讚普丁並批澤倫斯基為「獨裁者」,顯示其意圖重塑美國在歐洲的角色,這與傳統對俄強硬政策形成對比。

未來的可能性與挑戰

川普的決定為烏俄戰爭的未來增添變數。CSIS報告提出,若歐洲有效填補空缺,烏克蘭或能維持現狀;若援助全面崩潰,俄羅斯可能在2025年底獲勝。另一可能是川普迫使雙方達成協議,但和平是否持久仍存疑。《紐約時報》報導,澤倫斯基已召集官員討論「國家韌性」,並積極與德國等國接觸,顯示其應對危機的決心。

對國際格局而言,美國影響力可能因退出而衰退。GZERO Media分析,若美國退場,歐洲與中國大陸或在東歐扮演更重要角色,全球權力平衡恐將改變。這一轉折的長期效應尚待觀察。

結語

川普暫停對烏克蘭援助的決定是一場地緣政治風暴。從白宮爭執到戰場危機,其影響正逐步顯現。歐洲努力補救,烏克蘭命運未卜,而川普的目標—和平還是私利—仍撲朔迷離。這一驚天一擊如何影響歷史,值得世人拭目以待。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蔡鎤銘
蔡鎤銘
經濟學博士、金融業退休高階主管、淡江大學財金系兼任教授、台北張老師基金會副主委; 行政院第二屆終身學習楷模、2019金融研訓院校園黑客松金獎指導教授; 人生信條:「風鳴草勁、漱石無苔」。

專欄

推薦閱讀